对于亲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是渴望。从我记事起,父亲一直都在外负责赚钱养家,母亲则在家带我们并承包家里大大小小的活计。
小时候,一年只能见到几次父亲,在农忙时或者过年时。平日里,家里所有琐事都是母亲在操劳:作业写得不好,她会撕掉叫我重写;衣服破了,她会帮我缝补;生病了,也是母亲用家里那辆凤凰牌自行车带着我们姐弟去看医生……那时,我对于亲情有些迷惘,因为不懂得生活的艰辛,所以对父亲没有特别的依恋和思念。甚至有些想不明白,为什么小伙伴的父母都在家,为什么他们可以放肆地玩,而我从小开始就要帮忙带弟弟,再大一点,还要帮着母亲干农活。
记得有一次,语文老师教我们写信,那封信我是写给父亲的,那是我第一次正儿八经地跟父亲沟通。那封信的内容已经忘记了,我只记得父亲给我的回信是夹在给母亲的信里面,而且在信中还不忘叮嘱我要认真学习,要好好听母亲的话。因为村子比较偏僻,那时父亲和母亲的沟通都是通过信件和电报完成的。
后来,长大一点,对人对事有了自己的理解和想法,也渐渐懂得了父母亲的艰辛与不易,这时的我也明白了父亲在外的无奈。因为放下工作,就养不起家,但拿起工作,又必须远离,所以为了养家糊口,我们成长的点点滴滴父亲都只能遗憾又无奈地错过。
在我印象中,父亲是一个寡言少语的人,就算回家,我们也很少沟通。那时候我只记得父亲与其他人不一样,每次回家的时候,他都是穿着衬衫西裤,脸上的表情永远都是严肃的。父亲买的东西跟母亲买的味道也不一样,特别是苹果,可惜再也吃不到记忆中那种红富士苹果的味道了。父亲以前当过兵,所以他的身姿特别挺拔,走路都是带风的。他每次回家的时候,都会管束我的坐姿,站姿和走姿,做得不好就会训斥。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我非常感激父亲之前的严格要求。
后来我在珠三角读书,那是我跟父亲相处最多的时候。那时父亲经常教我为人处世,说外面的人没有村子的人单纯,人心隔肚皮,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的话语;父亲经常教我做菜,爸爸做的菜特别好吃,那味道就像家里摆酒席时大师傅做的菜,他每次都会站在我旁边教我:怎样切肉会嫩些,怎样拿菜不容易切到手,怎样煮菜会美味些;他也会跟我说一些他以前的事,如他去湖南当兵的时候,很多人一个星期不洗澡,但他每天都坚持洗冷水澡,下雪天也照旧……我也会跟他说说学校的趣事,我又获得了奖学金,又去做了什么兼职,有哪些朋友是特别有趣的……父女俩仿佛都在尽力将小时候落下的亲子时光补回来。
有一天,我突然发现父亲变老了,我们村最帅的那个男人就这样变老了。有了这个意识之后,我一度有点彷徨……母亲也经常在我耳边念叨:“你父亲的身体不是这里出毛病就是那里出毛病,整天就待在店里,随便走几步路就说感觉累,有时在椅子上坐着坐着就睡着了……”我认真地观察过几次父亲,虽然头发还是乌黑,但已经开始秃顶了,身板依旧挺直,但身材已经走样,精神气也确实有点不足。感觉我都还没有好好陪伴他,好好孝顺他,岁月就已经在他脸上深深地刻上了属于它的印记,在他身上留下了时光独有的斑斑点点。
现在,我跟家人也在不同的城市,幸好不是远嫁,每次家人们回老家,我都会尽可能抽出时间去陪伴他们。我的陪伴很简单,回家之后跟家人聊聊天,为他们做顿饭,带他们去逛服装店……每次我一说买衣服给父亲,他都会说:“不用买,你上次买的都还很新,又穿不了那么多,买了浪费。”我其实很感谢弟弟,因为他一直陪在父母亲身边,很多应该我这个女儿做的事情,他都帮我做了。
越深入社会我越觉得亲情可贵,唯有亲情才是这个世界最真实无私的付出,不问代价,不问回报。
时光啊!你慢些走吧!别让我的父亲老得太快,让我有机会将落下的陪伴都补回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