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某一个角落的一间出租屋中,生活着一颗脆弱的心灵。他自卑,怀疑自己的能力,不知道能否在世界上安身立命;他胆小怯懦,不敢大声说出自己的观点,不能坦然的站在人群中;他有严重的手淫,对两性之爱懵懵懂懂 ;他是个脆弱而坚强 的矛盾体,在内心以“即使世界上所有人都放弃我,我也不放弃自己 ”的口号维护仅有的、虚拟的自尊,在现实中是一个躲藏在个人世界中的失败者;他没有享受过片刻的安宁,不管何时何地都受到孤独的侵扰,对什么事情都提不起兴趣,谈笑风生只是表面现象、只是虚与委蛇;他不知道为什么活着,他扮演着听话的孩子这一角色,可是他弄丢了自己。
庆幸的是,上天没有剥夺他全部的好运气,那就是他是一个上进的人。上进的人,即使离开了学校,也不会停止自我教育,他相信学习也许能使境况发生改变。
他接触了得到和《逻辑思维》,看到那些五花八门、彷佛每一个都能贯通天、地、人、神、鬼的专栏,他激动了,彷佛溺水的人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一个专栏200块,一口气买了15个。有经济学的、人际关系、商学院、世界500强简介、个体崛起的、财富自由的、心理学的,如此这般、认真的跟着学了半年,还发表评论,摘抄或人云亦云的写一些日记。当时的感受是很累,而且这些东西和自己的生活工作基本无关。
要说一点用处都没有也不尽然。李笑来的人应该升级操作系统,弗兰克以意志控制自我,皮格马利翁效应。事后听了李笑来的演讲,提到柏拉图的三驾马车理论。曾经晚上在一个广场上,想象着人的大脑是怎么运行的。从此对心态的调整能对一个人产生多么大的作用有了兴趣。后来陆陆续续的看过《羊皮卷》《卡耐基系列》《思考致富》等成功的速成法,我现在站在这里就说明没起作用。
我想不是心理学有问题,应该是学的不系统,支离破碎导致的。陆续看了彭聃龄的《心理学导论》、《认知心理学》,看着看着你会发现:心理学对“先天和后天的关系”、“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人性善恶”这些问题的讨论众说纷纭、没有定论,反倒让我明白科学的尽头是哲学,特别是科学哲学,是科学研究必须遵循的。
之后想了解什么是哲学,北京大学有一套丛书《人文社会科学是什么》,大概翻了翻。这时候接触了知识管理,《中图法》,产生了读遍天下书,并用分类的方式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为了加快读书的效率,接触了《如何阅读一本书》,胡适“四到”读书法,对看书确实也起了一些 作用。可是总有一种治标不治本,隔靴挠痒的感觉。梁启超的《读书指南》中介绍了中国古代的书,这些书对修身特别重视。鲁迅把读书分为生命读书和职业读书,前者是为了给人力量和勇气,我能感受到《论语》、《孟子》这些书是告诉人们应该过一种什么生活的,这正是我 需要的。
都古代书是有难度的,因此看到都是注释本。《论语》一句一句的不能 体系,修身入门不行。看文言文,总是 不能很好的理解。因此,我先看古人的传记,了解其大概生平,然后看他的著作会容易一些。先看的是《曾国藩》,印象深的话是:“明用孔孟程朱,暗用申韩,杂用黄老”。这对于一个刚刚开始探索人性的人是不能接收的,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接下来读 度阴山的《王阳明传》,给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
王阳明从人性本善的角度出发,为我营造了一个处处是善良、处处是光明的世界。他竟然说到人与宇宙万物合一,精神上无比的和谐、无比自由。陶醉于王营造的都是善的氛围中,我没有忘记《厚黑学》、《二十四史》中到处的明争暗斗,这让我对道德上的善恶问题有了兴趣。正好 《毛泽东阅读史》中提到,他曾对心学感兴趣,后来看了《伦理学体系》,所以,我也看了《伦理学体系》。这本书对什么是善恶,人生 的目的,如何达到这些目的,给出 了答案。读了这本书我知道了,道德是为维护社会福利而生的。而且对“什么是自私”有了思考。人可以在不违背法律、道德这些规则之外,是可以追求个性、追求自由的,幸福生活除了必不可少的条件外,是一件很个性的事情。到此,我的心完全平静了。
平静的心,才能认清一切。总结下来:读书分为生命读书和职业读书。生命读书是给人力量和勇气的。这个往上追溯的话,对应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以前强调意识作用的被称为“唯心主义”,被扣上错误的帽子。这样太低估心的力量了。人毕竟是有心的,没有夯实底层价值观,是没有机会去开拓世界的。
讨论心和幸福生活关系的一门学问就是成功学。分两派:德性派和个人魅力派。德性派强调幸福生活必须以高尚人格为基础,否则必不会长久。个人魅力派强调速成,强调只要改变认识,态度和行为立马改变,这是不会长久的,治标不治本。《高效能人士的七个 习惯》是对两者的综合。这本书包含了很多内容:相信世界是善的底层 价值观;确认人的志向等等,十分宏大的主题,作者给出详细的论述。有空可以好好看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