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东方阳熹 来源:道德真源《东方阳熹言道录》61篇
一位同学对我说,他打坐时心总是静不下来,不是胡思乱想,就是心烦意乱,问我是怎么回事,如何才能够使心静下来。
我说:“平时别干坏事、错事,对不起人的事,再力所能及的多行善事,心准能静下来。”
他说:“心外的行为与自心有什么关系?”
我说:“心外的行为有哪样不是你自心做的,又有哪样不在你心里装着呢?”
他说:“心本来安定,我只要放下一切,就能够获得安定。”
我说:“理是这个理,那你打坐时怎么还是静不下来呢?你是放下了呢,还是没有放下呢?”
他说:“我什么都放下了,什么也不想,但就是静不下来。”
我说:“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才是入定的基础。人的本性是至善的,人干了坏事,是无法获得心灵安宁的。因为人一静下来,坏事的影子就会出来,扰得人心神不安。”
他说:“本来就没有好坏善恶,都是人自心分别出来的。”
我说:“从心的本体来说,是这个理,但是人们若是违背了天地和人道的正常规律和法度,一定会感到良心不安,一定会遭受自然的惩罚。”
“评判天地和人道正常规律和法度的依据是什么?”他问。
我说:“人们冬天穿单衣,夏日穿棉衣,就是违背天地的正常规律,人们一定会因此感到不舒服,不自在,也会生病。从人道上讲,人们违背纲常伦理,丧失自己的本分,良心一定不会得到安宁。”
“佛道是一真的存在,人道是辨正的存在。佛道是佛道,人道是人道,佛道与人道没有关系?”他反诘道。
我说:“此是错误的断见。天道与人道是通着的,佛道与人道也是通着的。人道尽天道返,未有弃人道得成佛道的。王善人说:‘佛是人成的,今天不求人道,先求佛道,真是舍近求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他说:“那心灵的安定与行善事有什么关系?”
我说:“心虽然是至善的,但是却被私欲所障蔽,这个私欲就是我相,就是小我,小我不去,不能回归大我。大我就是人的本性,此性是理天,是佛国,是不生不灭的,也是慈悲的,至善的,人我一体的。”
他说:“小我即大我,大我即小我,两者本来就没有分别,本来就是至善的。”
我说:“你说的不错。经云:‘菩提自性本来清静,本来自在,本来解脱’,那你为什么静不下来,为什么不自在,不解脱呢?心本来是至善的,你为什么有时还干坏事呢?”
他反问:“你说呢?”
我说:“人有三性,而不是一性。这三性就是物欲之性、气质之性、至善之性。至善之性才是人的本性。物欲之性是纯恶无善,一心为己的;气质之性是有善有恶,变化不定的;至善之性是纯阳无杂,永恒不变的。修行人只有把物欲之性和气质之性都去除了才能够返本还原,成佛成道。”
“只要克制自己的欲望就能够去除物欲之性,那么气质之性怎么去除?”他问。
我说:“三性即一性,物欲之性,气质之性都是那个至善之性变现出来的假相,因此去物欲之性和气质之性的最上乘法,在化而不在去。”
他说:“怎么化法?”
我说:“守住至善之性,克制自己的私欲,去除自己的不良嗜好,物欲之性才能够化除。气质之性最难化除,这也是许多修行人不知道的事情。”
他说:“如何知道自己的气质之性没有化除?”
我说:“时善时恶,一会儿明白,一会儿糊涂,说翻脸就翻脸,说发脾气就发脾气,表里不一,名不符实,这都是气质之性在做怪。”
他问:“气质之性与自心的安定有什么关系呢?”
我说:“《理数合解》中是这样解释的:‘气天之阳,在人为魂。醒则营营而乱思,寐则梦梦而游荡。气天之阴,在人为魄。动则欲火燔灼,静则魔狸昏沉。致使四门不闭,九窍下流,六欲奔驰,七情纷扰,呜呼!道心一点,几微灵明,几何不被其遮蔽,为其拖累,流浪生死,常沉苦海者哉!’”
他说:“我说自己怎么静不下来呢,原来是气质之性在作怪呀。气质之性怎么化除呀。”
我说:“把我相、我执去除了,气质之性就化了。”
他问:“什么是我相、我执?”
我说:“就是小我,假我。”
他说:“大我不就是小我吗?”
我说:“大我是无我无人,而又无所不包的,也是人我一体的,是慈悲的,平等的,无私无欲,纯善无恶的。”
“完全去除私欲,把小我去除实在不是容易事”,他感叹道。“有什么快速的方法?”
我说:“从事公益,一心为众生服务,气质之性化除的最快。因为人在一心为他人的时候,是无我的。”
他说:“这不也是一种执著吗?”
我说:“不尽有为,无为不显。克制欲望,就是有为,但不以有为的方式克制欲望,不就任其猖狂了吗?从事公益,为众生做事,开始时不免有些执著,慢慢的随着气质之性的化除,自己所做的一切就变成无为,变成自然而然的了。”
他问:“气质之性化除后又如何?”
我说:“气质之性完全化除了,自心就成纯阳了,一点阴的东西都没有了,自心也就彻底没有了痛苦和烦恼,只剩真乐。”
他又问:“你每天什么时候打坐,打坐多长时间?”
我说:“我从前是打坐的,现在不打坐了。”
他惊讶的问:“修行人都打坐,你为什么不打坐?”
我说:“坐不是目的,坐是为了精神安定。人精神安定,又何须打坐。人有打坐求静这一念,证明心已经乱了,不静了。我不思静,不打坐,表明目前我的心还没有乱。”
……
注1:请参阅《学佛者为什么要从事公益》一文。
注2:本人在此所说的“不尽有为,无为不显”,是让人们积功累德,去除人欲之意,此与佛经中所说的“不尽有为,不住无为”无关,为了避免大家产生误解,特此说明。
写于:2008年03月30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