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友人让我关注用识性与不用识性的差别
我说什么是“用识性”,他说识性,或转识成智。他说自已去悟,体会
我只好借助万能的互联网,看识性是啥
识性(识藏),又名神识,是由八个识组成:阿赖耶识、末那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其中,阿赖耶识为本识,其馀七个识皆由阿赖耶识所派生。《大乘入楞伽经》云:“意从赖耶生,识依末那起,赖耶起诸心,如海起波浪。”这是说,末那识(意)从阿赖耶识生,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又依末那识起,故前七识(末那识、意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都是阿赖耶识所派生出来的,总共八个识,常简称八识。由于前七识是由阿赖耶识派生出来的,故又常以阿赖耶识作为识性之代称。
这样一来,不是在说识性也包括阿赖耶识,共有八识。
〔意从赖耶生〕这里的“意”,是指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中的意根,即末那识;“赖耶”,即阿赖耶识。
《宗镜录》云:“楞伽经云:如来藏名阿赖耶识,而与无明七识共俱。如大海波,常不断绝。”
也有说〔一心〕即本性。憨山大师《观楞伽经记》云:“寂灭者名为一心,一心者名如来藏。”又云:“迷一心而为八识。”又云:“所谓寂灭者名为一心。即性自性清净第一义心,一切诸佛皆证此心。”〔一切诸佛皆证此心〕这是说:一切诸佛皆证此一心(如来藏)。这样如来藏即是本性,如来藏又是阿赖耶识,是识性的一种。我以为这是大乘教的思想。如来藏如果是阿赖耶识,那好像应该还有个佛性
那么用识性与不用识性的区别在哪里,不用识性就会回到本体吧。
《六祖坛经》云:“若识自本心,见自本性,即名丈夫,天人师、佛。”这是说目标是见性。
大乘教和禅宗是一个派别吗?
识性是大乘教的思想,阿赖耶识,到末那识,产生种子,种子产生其他六识。种子有好有不好。我怎么觉得与禅宗的说法不完全一致。一个是佛性,回到佛性,是修身的结果;但回到阿赖耶识却不是佛性吧,我的理解是人最后要超越阿赖耶识,回到佛性,脱离轮回。那这样楞严经,或者大乘教与禅宗是有区别的吧。
我有点理解,又不胜理解,暂到此,有机会再去领会吧,也许更重要的是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