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印象
春节是我们心中最深的结。不管日子是过得精致无比,还是穷极潦到;
她,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如期而至。
年三十,伴随着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在除夕过年的过程中,人们迎来了新的一年。
千百年来,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庆祝新年的方式如出一辙。千百年来:不管去年的希望在今年是否落空?不论上天的许诺是否兑现?
人们仍然是将日子过得如此般的虔诚、认真和仔细。或许就是这样,使我们的生活充满了魅力和期待……
(1):年货
过年的物质,几乎都是呈现出火红碧绿,寓意着富贵长寿、吉祥平安。
红的氛围:时刻都在不停的掀动您的热望;时刻都在不停的煽情您的欲求。
寒冷的窗外,性急的顽童提前零落地开始放起炮仗,不连贯的一声又一声中,仿佛是在催促和提示为生计而忙碌的成年们:
新的一年,又要来了!
过去,由于受生产力等因素制约,主食和付食品、布匹、豆制品、香烟等都需要凭国家发放的特殊凭证,限量供应。
但是,逢值春节,国家会另行适当供应一些紧俏的付食品。
所以,每当春节即将来临的时候,各个居委会采用告示的方式通知民众定期定点购买一年度的特供付食品。
排着长长的队伍,提着菜篮子等待购买付食品和南杂品的民众,在当时的感觉,绝对不是一种无奈,或许就是对生活质量的一种追求方式。
拿着红色的城镇居民粮食购买证,通过排队后,能够购买市场上稀有的木耳、花生、西瓜子、红枣、香烟等物,
另外,烈、军属家庭凭证另外可以购买多一点紧俏付食品。
(2)吃
过去,
吃是春节的主要内容。
“俊哥” 出生在一个物质相对匮乏的60年代初,处于自然灾害发生的末期和被迫完成原 “苏联”的债务还清期,加之小地方的窘迫遇上物资的紧张,导致童年时期能够吃到的美味实在少之又少。
坦率的说,能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
那时候,国营商店初一至初四是不开门营业的,加之当时民众的购买力也有限。初一到初四,一般家庭基本上是不动锅,几乎都是剩菜热煮。初吃很有滋味,几餐后,便慢慢的有点乏味了。
记忆中印象最深的是一盘鱼,它在年三十开始,每天的正餐都要将它放在桌子的中央,作为膜拜的信物,只能观望,不能下筷。
一直待到初十五(元宵节)散节时候才能吃。
那个时候,平民阶层没有电冰箱,为了使信物不变馊,在过年前的时候便将鱼开膛剖好,油炸成形后装盘,上面不放任何调料,素颜的每餐上桌,然后隔三差五的上笼蒸至。
寓意:年年有余!
另一食物直今都还令我还无法释怀:
(油炸剥皮豆腐),将猪肉剁碎加入适量料酒、冬笋、绿豆粉丝、香菇、芡粉搅拌在一起做馅;而后,将大个的油豆腐,剖开油豆腐,将馅去掉后,再将油豆腐彻底翻边,将做好的猪肉馅填满;开油锅,当然,最好用高压锅类型的高锅,这样,高温下的油一般不会轻易外泄的。油滚后,待回落到中温时,将做好的油豆腐放入调稀的面粉里拌匀后,放入油锅中,徐徐的炸至金黄色捞出,一道菜便出锅了。油炸剥皮豆腐在冷却后,最好的食用方法,将此菜放入微波炉加热后,或许就演驿出一盘有妈妈味道的农家菜了。
细想起来;“俊哥” 究竟是基于一种对乡味天然的亲近?还是一种非理性的固执,或是对童年、对逝去时光的一种追思和缅怀?
如今, 食物:带给民众带来的意义早已超出了果腹层面; 食物:依托着民众太多的情感,她的美好是一种集合了视听感官以及心理的复合风味。 食物:让人们忘却地理坐标,忘却物换星移;
感受和沉浸在当下,一如昨日时光重现。
(3)玩
梁实秋说:孩子们须要循规蹈矩,否则便成了野孩子,唯有到了过年时节可以沫恩解禁,任意做孩子状。
我们的少、青时代的年三十晚上;没有电视,更谈不上春晚;基本上都是在电影院里观看晚场及晚晚场的电影方式度过的。
年三十的晚饭后;
结群的伙伴,相约陆续集结;首先,沿着中山北路至中山南路,到达雁城路雁峰公园附近的东方红电影院;回返,至和平南路到达解放路的红旗影剧院后,继续沿着解放路与中山北路的工人电影院;
所有的路程都是在鞭炮齐鸣的氛围中度过的,小钢炮、冲天炮、彩珠筒……
那时候,过年的晚上,几条热闹的大街几乎是沒有机动车辆通行的,涌动的人群密密麻麻,大家都在一边行走一边燃放烟花;偶尔,稍为调皮捣蛋的“青年徕仉”时而将冲天炮有意向人群中点放;
年三十的晚上,大街小巷随处都是振聋发聩的鞭炮声。尽兴后;实际上,也就到了观看夜场电影的时间了。
电影票是在几天前就排队购好的,凌晨的电影最有吸引力,一票难求。
记得有几个春节,天气睛朗,进步和工人电影院在冬天的都开放了露天夜场,仍然是通宵达旦的放映电影。
1978年春节期间,一部在 “文革” 时期被禁止放映的老电影《刘三姐》复放后,风靡一时,观看该片两、三场的观众是官方统计出来的平均数。至今,舞台以方圆两公里的阳朔风光为依托,在美丽的漓江水域,以十二座山峰,广袤无际的天穹为背景。以自然造化为实景舞台,放眼望去,漓江的水,桂林的山,化为中心的舞台,演出把广西举世闻名的两个旅游文化资源——桂林山水和“刘三姐”的传说进行巧妙的嫁接和有机的溶合,让阳朔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4)理发
旧时的风俗,正月里不理发。腊月三十日前,男女老少们都要完成一项迎新年的举措:剪头发。
那时候,是没有发廊的概念。那时候,有一点理发的手艺,并且在业余时间里,能够帮助完成对邻居、好友理发的,您绝对是一个受人尊重的贵宾。
大华、三八……等大大小小国营、集体理发店,担负全市民众的剪头发工作。
理发店工作人员,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般待遇,普遍受人尊敬;在那个刚刚改革开放的时代,某些长相甜美并且手艺出众的女生,绝对是大众偶像级女神。
偶尔,能够得到女神惠临的服务,幸福感顿时爆棚。
(5)穿
年二十九,洗净一年来身上沾染的污秽,换上崭新的衣裳;试图通过改变一个旧的形象,来换取一个新的开始。
旧时的沐浴,大家基本上都是到公共澡堂及大型国有企业的澡堂洗浴的。
冬天,澡堂里面的靠墙一边集中堆放着各自的衣服,另一边,氤氲的热气使人感到有点窒息;冼净后,边擦身子边与熟悉的人聊天,朦胧里,一群人白花花的裸体。如今想起来,曾经的记忆或许有点似农耕时期的文明情景。
换上特意为过年置办的新衣裳,走在大街上,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今天:年迈的我们,不能够将过去的某段时光遗忘的时候,就好好地将她窖藏于心。封印在某个不易触碰到角落,午夜阑珊的时候,独自悄悄地想起……
20.02.10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