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DGE(Value-Driven Management)一种成效导向的、基于价值和反馈驱动来进行优先级排序的决策系统。
思特沃克的公众号经常发布一些有意思的文章,常有创新的东西,不过因此也成了我最懒于打开的公众号。分辨对错,印证经验实在是件累人的事。
EDGE的初衷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4005957/1fc9daa4336fcebc.jpg)
这看上去象名令人尊敬的医生,如果你发烧,去了医院,医生会告诉你病情,开药治好你,还会告诉你注意事项。即使听不懂病因,也不明白为什么治疗方案有效,只要遵医嘱基本上都会被治好。
这里不同的是,这种文章多半只告诉你症状,不帮忙诊断病因,实际上也不一定能指出每个特例的病因。
问题可能在于: 病人需要知情吗,还是只需要一剂良方?
嗯,你看上去病得很重,是不是出现了我说的症状了,这里是药方,别忘了配药,并找专业人士治疗:
![](https://img.haomeiwen.com/i4005957/524b0eb884bde4d6.png)
好吧,第一条就严重挑战我对这个世界的基本认知,尤其我是一名程序员。所以我讨厌所有所谓创新的文章,读起来太费力了。反正最后不是我固执己见,就是路转粉,let's go.
关键字‘决策’,‘流程’。决策表示选择,流程则是一系列有顺序的活动。
尼玛这两个东西还能二选一吗?? 一个是要处理大量信息并择优,另一个代表了执行。但是,这可是思特沃克的文章啊,一定有什么深意!让我再想想,有了
- 翻译的问题,不用再费脑筋了哇哈哈,可是我不想再找原文来读了
- 这是写给高层看的,level差十万八千里,也不用多想了。
- 这里表示对死板流程的反对,达到目标的方法里,很可能有超越流程的,效果更好成本更低的吧,所以应该大胆采用更好的方法——完美
但我就是会多想: 如果这个更好的方法不只适用于眼前的特例,那就会变成流程,ironic!
而且除非这个方法是代理或者转嫁,由于决策者多半不是直接执行者,就要求决策者了解执行的人,和更多执行的细节,确保执行的部门或人能够跟上思路,完成任务。而且不跟随流程,也意味着决策者要承担由风险带来的更大压力。
不过我喜欢优秀的领导——完美
不完美的是,我一向认为脑补一大堆东西帮别人圆是一种脑残行为,下雨别忘带伞,小心脑子进水
第二条,投资于成效而非项目
这让我想起来有天和小黑讨论人类想灭绝蚊子这件事。我们感兴趣的是,如果灭绝了蚊子,那么从事这一工作的科学家,以及其他相关人员,他们的知识,技能都会失去价值。当灭绝蚊子这一天真的到来了,这个项目的最高领导会不会为了自己的存在价值而放蚊子一条生路,比如声称蚊子产生了意想不到的进化?——这毫无疑问是违反人类整体利益的
好吧,第二条显然是写给比灭蚊项目领袖更高级别的人,我也不用多想了,pass
第三,清单而非路线图
看来是重绘路线图比较麻烦,清单轻量级且更容易调整,请别忘记标记依赖关系
第四,强调交付的价值而非故事点数
这又是一个模糊的,反直觉的说法。交付的价值是收入,故事点数是成本,收益=收入—成本,而选择需要考虑机会成本。按照最基本的,传统的方法我可以理解世界,而这种模糊的表述令人感到迷惑。再说对用户故事排了优先级的会不考虑收益吗,真的有这种决策者和BA吗?
这可是思特沃克啊,我有点累,肯定是翻译的问题。
第五,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文化,而非等级文化。
适应和创新意味着变化,如果等级本身成为了交流的阻碍,那也只能说明这种变化自下而上是困难的,但是自上而下是相对容易的。
另外如果归因于交流而非等级,那我可以设想一个场景: 二十来个人的小公司,虽然比大公司扁平结构的二十来个人的平均等级多,但是常在一起开会,沟通顺畅,是不是对变化的阻碍就非常小,可以认为和大公司扁平结构一致了?而如果大公司的一个项目组,从不坐在一起retro,不注重沟通,是不是会难以适应新变化,难以发生创新?不注重因果关系可不好
观察现实世界,思特沃克的普通员工素质极高,请采用适应性和创新性的文化。传销组织采用了等级文化,运作得很成功啊。我不是要说传销好,只想说客观上它运作得不错,都被洗脑得看到鸡翅干咽口水也不吃,宁可吃菜叶“苦其心志”,除了军队,这是管理的极致了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4005957/05646eed941cfa6f.jpg)
图挺好的,就是有点眼熟。说这是全新思路,有发前人未发的地方我也认了,我对敏捷了解有限。
![](https://img.haomeiwen.com/i4005957/8a4755aa5c07d3b2.jpg)
这个表格看上去毫无违和感,不像创新方法专门产生的表格,not bad
药方已开,幸好这是富贵病,我等小民不会患此病,了解一二即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