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诗意

作者: 齐格格 | 来源:发表于2017-06-12 20:43 被阅读0次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

    随笔(一)一一读《于丹一一重温最美古诗词》

    停下埋头啃书的节奏,稍稍回顾一下。最近我是把三本书同时看,分别为《中国哲学简史》、《如何阅读一本书》、《于丹一一重温最美古诗词》,其中前两本书在阅读到一半的时候,被搁置起来。最后那本,表示爱不释手,赏心悦目般地翻阅中。

    烈日炎炎、蝉鸣悠悠的酷夏,人的头脑易㬵浊,人心易浮躁,不如信手拈来一首好诗,一阙清词,细细品味,任其缓缓流淌入心间,令浮躁慢慢沉淀。

    或许,每个中国人都有一个如诗般的梦。尤其是当下"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被各媒体无限次地引用后,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炸开来,几乎成了无数国人的企求,远足、徒步、旅游还有诗⋯⋯

    呵!看来,我也是在随波逐流啊!不过,诗歌作为一种文学载体,承载了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我想,作为一个中国人理应学习并深入了解才妥。当然,并不一定为了能作诗,就算是,体会下古人的闲情逸致,陶冶一下情操,扩大一点人生格局也不错嘛,我承认,于读书,我就是一个功利心很重的读者。

    到今天晨读,我仅读完《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代序与第一章春风飞扬两部分,便已被深深吸引。纳闷的是,在上学时代,为了应试背古诗,仅仅是死记硬背,对于诗词所表达的意境,抒发的感情,并没有产生太多共鸣,所以印在脑海中的诗词也屈指可数。而对于作者的创作背景、环境更是不屑于了解。而今,读古诗,念个只言片语,便叫人眼眶湿润,抑或欣喜万分。

    譬如,李煜在《浪淘沙令》里写道:"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中不知身是客⋯⋯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投降宋的曾经的一国之君李后主,在那样一个不眠之夜,听着帘外雨声潺潺,一个春天又凋谢了,不仅想起眼下的境遇,想念起故国的无限江山,不仅悲从中来。那种巨大的悲伤袭来,叫人无处躲藏。

    再如,杜甫在《哀江头》里的泣诉:"少陵野老吞生哭,春日潜行曲江曲。"看看这三个字"吞声哭",不敢悲号,不敢纵声,他连哭都是忍着,哽咽着,一声一声吞着自己的声音。安史之乱,祸国殃民,他走在春天里的曲江池边,依我之境观物,感叹曲江池原来有这么多的曲折啊⋯⋯超越一己之悲的叫大悲,家国之悲可谓是最深的春恨,也最令人动容。

    然而,惜字如金的古人,在描写起景物来也格外俏皮、灵动、活泼、流利。不信,你看:"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日出江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愈燃。"  "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野凫眠岸有闲意,老树着花无丑枝。"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还有很多很多。读着读着,让人感到犹如一幅幅美丽的春天的画卷在眼前纷纷铺展开来,令人欣喜,令人忍不住想走进诗里的春天。

    古诗词中,古人运用凝炼的文字,抑扬顿挫的韵律,倾诉着自己浓烈的情感,或悲或喜。好诗就在于作者把内心的诗意借意象来营造出一个很具感染力的意境,像王国维所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作者致力于营造的氛围恰也能够让读者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关于咏春、伤春的古诗词无数。因为,花开花谢,春去春归,蕴涵着宇宙无穷,人生有限这个永恒的矛盾,蕴涵着个体生命价值的思考探索,不可否认,我们今天依然会思考。而今人比古人,诗意犹在,只是缺少一份精细的心情,而古诗则能一点一点打开我们的心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唤醒诗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hr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