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中国人,都是在诗歌里不知不觉地完成了自己生命的成长。
从“床前明月光”,到“春眠不觉晓”;
从“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从“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再到“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我们的成长、恋爱、失恋、忙碌、安静、放松、心事、焦虑、忧伤,无一不能从诗中找到寄托或抒放。
但是,忙碌于现代生活的我们,是否还愿意拿出时间和心情,再去体味那种诗意盎然的生活呢?
林语堂曾说:
诗歌教会了国人一种生活观念: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
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我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
它可以使人感情得到升华,
它可以使人心灵得到净化,
它教人静听一切声音,
它教人亲切、温柔对待万物,
它教人懂得怜爱,
它教人学会思念,
它更教人学会感怀。
诗歌的意义,在于诗人将自己的感情投射在自然景物之上,用自己的感情,迫使自然与自己生死相依,共享人间的欢乐与悲伤。
相比于古人,我们的科学技术更发达,生活物质更丰富,个人眼界更开阔,生命中的可能性更多;但是在这样的今天,我们还能否唤醒心中的诗意呢?
在天地之间,惟有人心是有灵的。
诗者,天地之心。
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
当壮观的天地和辽远的时间一起涌入我们的心灵时,那种感动就是诗意。
但是,我们怎样做才能把所思、所感写出来,变成诗呢?
我们缺少一种表达方式。
如林语堂所说:
向自然去借,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
即是说要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
王国维说:
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一语道明:写诗务必要真!
面对真实的景物,将心灵的感动和天地万物的活动融为一体,从而更深刻地认识自己、唤醒自己、抵达最真实的自己——诗歌使我们触摸到内心不敢作假的人性。
如果,我们愿意把自己交付给诗歌,也许可以循着美丽的诗思,一路寻访到自己的心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