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于阗(今天的和田)国王李圣天的画像会出现在敦煌莫高窟的壁画上呢?
我们先来看看于阗在哪里?于阗的历史怎么样?
在中国历史上,和田是古代西域三十六国著名的于阗国所在地,早在两千多年以前就以其发达的农牧业闻名于世,成为中国丝绸之路南道上的重镇。古于阗国地处塔里木盆地南沿,中心地区在发源于昆仑山的喀拉哈什河(墨玉河)和玉龙哈什河(白玉河)之间,东通且末、鄯善,西通莎车、疏勒,最强盛的时候所管辖的领地包括今和田、皮山、墨玉、洛浦、策勒、于阗、民丰等县市。
于阗这个地方又位于丝绸之路南道的核心地段,所以在古代丝绸之路贸易上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丝绸之路的畅通为沿线各个国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所以各个历史时期,各种势力都想方设法控制丝绸之路贸易。于阗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的节点城市,其命运就与丝绸之路息息相关了。
于阗早在汉代就已载入我国史册,于阗一名最早见于《史记》:“于阗之西,则水皆西流,注西海;其水东流,注盐泽。盐泽潜行地下,其南则河源出焉,多玉石,河注中国。”
中国各类史书的清楚记载向我们表明,在后汉至唐朝相当长的时期里,中国对于阗王国维持着有效的政治统治。唐高宗时期,于阗是唐安西四镇之一。
吐蕃强大起来以后到处抢占唐朝的土地,也是唐代后来的一个劲敌。他们于龙朔三年(663年)和麟德二年(665年)曾经两次进攻于阗,终在咸亨元年(670年)攻占了于阗。但是没过几年,于阗国王伏闍雄就赶走了吐蕃,并且亲自到唐政府去汇报他的战绩,并承认唐朝才是他真正的主人,于是到天授三年(691年)初,于阗又重新归属大唐。
于阗国王伏闍雄死后,唐政府册封他的儿子为于阗王。长寿元年(692年)十月,唐政府有重新在西域设置安西四镇,并派兵驻守。安史之乱后,唐朝无力顾及于阗,吐蕃军队乘机再次进犯塔里木盆地,并占据了整个南疆。公元9世纪中叶,吐蕃发生内乱,吐蕃政权逐渐衰落,终于在866年的时候完全退出了新疆,于阗仍然由尉迟氏家族执政。
912年,李圣天继位为王,年号同庆,于阗政权就被称之为“李氏王朝”。
敦煌莫高窟有一幅李圣天画像,头戴王冠,一身宽衣博带、雍容华贵的汉地装束,旁边的题记是“大朝大宝于阗国大圣大明天子”,这里的“大朝”就是李圣天对唐朝的称呼。于阗国对唐政府的执着之处,更表现在唐末五代中原与西域的交通断绝之后,虽然与中原朝廷联系不上,却可以与临近的沙州(敦煌)政权接上关系。于阗与沙州早在唐代就已结盟,当时吐蕃在780年左右时把敦煌以及河西走廊都占领了,848年张议潮举兵打败吐蕃,又在敦煌建立了张氏政权,即“归义军”,首领称“节度使”。那时候就受到于阗的支持和拥戴。唐末五代,张议潮的侄子张淮深继任为沙州节度使,于阗王与张氏通信,自称“大于阗汉天子”,称沙州张氏为舅舅,自己是“外甥”,从此双方交往十分频繁。
后来,沙州张氏政权后继者争权夺利,自相残杀,终于在后梁贞明六年(920),沙州实权旁落,长史曹议金掌握了沙州归义军政权,开启了曹氏家族统治敦煌的时代。曹氏统治敦煌期间,和于阗的关系更加密切,两地使者、僧侣来往不断。曹议金把次女嫁给于阗王李圣天为后,李圣天第三女又嫁给曹议金之孙曹延禄为妻。所以,在敦煌莫高窟不仅有李圣天画像,还有“大朝大于阗国大政大明天册全封至孝皇帝天皇后曹氏”像,以及“大朝大于阗国天册皇帝第三女天公主李氏为新受太傅曹延禄姬供养”像。可见于阗国与沙州政权不仅是政治上的结盟关系,而且也在血统上结成了亲缘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