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启示录》--产品

《启示录》--产品

作者: 夏花把时间当朋友 | 来源:发表于2016-06-05 17:16 被阅读36次

产品概念,必要还需学习一些产品理念

Apple公司的启示

来自网络

【硬件为软件服务】
软件直接服务用户,满足用户需求,而硬件技术是为了配合软件满足用户需求。凭借华丽的硬件技术和软件效果就会对产品失去兴趣,需要挖掘更深的东西。

【软件为用户体验服务】
用户体验在心中而非挂在嘴上,所有工作:产品可用性、交互设计、视觉设计、工业设计展开。各部门不遗余力支持,公司立足之本。

【用户体验为情感服务】
比谁都清楚什么让消费者疯狂,抓住用户情感需求。暗中比较。

【产品为真正的需求服务】
逐一完善老手机中几十年不变的功能。

照猫画虎,形似神非

特殊要求的产品

混淆客户需求和产品需求会使公司偏离正轨。

客户在描述自己需求时候,习惯性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 ,但不一定抓住需求本质。PM需要与用户一起梳理需求。

新瓶装老酒

新技术层出不穷,因此很多人都挖空心思寻找下一个热门产品。但,成功的产品往往不是新鲜事物,只是老瓶装新酒,而新瓶做的--更好,更方便,更便宜,改变消费者对老酒的印象。

1,对目标市场、现有产品的缺陷洞若观火,通过产品可行性测试把握产品情况(自己and竞品)

2,跟踪最新技术趋势,把新技术融入产品

抓住现有技术与用户需求的契合点,挖掘需求,运用新技术解决用户的老问题。

恐惧、贪婪、欲望

产品中的情感作用--大多消费者购买产品大多源于情感需求 ,优秀的PM和销售人员明白其中的道理,懂得产品应该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

每次的原型、可行性测试,除了观察测试者能否顺利使用产品外,还趁机了解测试者的情感需求(是什么驱动他使用产品),进而更好的满足该需求。

用户体验设计(交互,视觉)、可用性测试,他们在满足用户的情感需求,打造成功产品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很多时候产品的竞争对手不是竞争对手,而是大众的线下生活方式 。(场景+情感需求)

情感接纳曲线

技术创新者、尝鲜者、早期大众消费者、后期大众消费者和跟随者--为何很少产品能够跨越鸿沟

消费者情感特征,分为:
技术爱好者(技术创新者)
非理想消费者(尝鲜者)
理性消费者(早期消费大众,追求性价比)
超理想消费者(后期消费大众)
观望者(只买公认好产品)

非理想消费者-->帮助PM发现产品的内在价值。

他们的不满情绪过度反应,是放大后的情感需求在“作祟”,非理性消费者夸大产品的价值。他内心的不满情绪会减弱但不会消失;而技术爱好者不关心产品要解决的问题,吸引他们是采用了新技术。创业公司容易陷入困境,因为他们混淆了技术爱好者和非理性消费者,不知道产品究竟要满足谁。

评估需求--“新生测试”,重新开始,一切都是新的,最敏感最容易感到细微变化。

可用性与美感

缺一不可!

专心=可用性+美感+趣味性


网络服务产品

这部分可以理解为一个网站论坛,需要与用户互动、沟通,并且需要持续的“守业”

1,可用性

2,人物角色:用户数量上升后研究用户并分析,典型用户参与测试和反馈

3,扩展性:激增的用户数量,数据库、上线前压力测试,开发资源与运维人员,永远留余地,不要负载运行。

4,持续可用性:24*7,保证可用性和规划扩展性一样重要。

5,客户服务:降低客服压力,除了尽量减少系统故障和缺陷外别无他法。

6,保护客户隐私:一旦涉及一点点的敏感资料就会负面报道。(支付宝6.1宝宝)

7,全球化

8,口碑营销:最佳宣传产品的方式。

9,平滑部署:部署前要自己测试,逐步过渡,步幅不可过大,为用户留出足够的时间来适应。

10,用户社区管理:回馈用户的活动表达对他们的重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启示录》--产品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lr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