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产品的安全性

作者: stevobm | 来源:发表于2020-04-19 23:30 被阅读0次

    1. 大家都知道的理财安全

    在投资理财的安全性方面,我们当然要保证,钱即便存得再久,它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最常见的消失包括什么?比如平台跑路了、机构倒闭了,然后你连本带息都没了。你图的是他的利润,他图的是你的本金。

    我们在资产配置过程中,一定要提前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并对需要投资的产品以及背后的机构进行完整、深入、透彻的了解。避免自己贸然进入了一些看起来利润丰厚、风险平稳,实则暗流涌动、随时可能崩塌的投资领域。常见的包括币圈以及各种P2P理财平台,在这些领域投资,与其说是理财,不如说是赌博。当你充分的认识到它实质是赌博的时候,相信你会自动远离。

    2. 低风险理财产品的安全性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风险,都像前面说的那么可怕。还有一些风险,它也是风险。但正由于它没有那么可怕,我们反而遇到他它的概率更高,我们被它们伤害到概率也更高。

    2.1 低风险理财产品的特点

    这类产品往往表现为后台硬,盈利稳,但是理论上又不保本。常见的有货币基金和债券。在平时看来他它们确实是很好的东西,一方面,有银行和正规金融机构作为信用背书,平台安全性有足够、充分的保证。另一方面,它们的历史业绩也告诉我们,它们从来都没有亏损的时候,不仅有利息,而且利息还远远高于活期。最后,即便你不放心,它还随时可以取回来(往往仅需1天),甚至还提供了有限额度(目前是1万)的实时到账——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快赎。通过这一套组合拳下来,低风险产品的风险之低看似得以保证。

    2.2 我们真的已经看到完整的风险了吗?

    第一次看到货基这类低风险产品的时候,我们仿佛就觉得,天呐,怎么会有这么好的东西?我直接把所有的存款都拿出来存到货基里面好了——又能随时取,利率还比定期高,这不是挺好的吗?还存啥定期?是的,这类产品有足够的安全性保证。有银行给你做担保,难道还不够安全吗?难道还有更安全的吗?

    但是!你要注意,它保的只是你的本金不会短期瞬间消失,但它并没有保证你的本金不会逐渐的、慢慢的消失。特别是在国泰民安、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我们更不会认为、也不会感觉到,我们的本金可能会逐渐的、慢慢的消失。但是问题在于,社会的形势是会变化的,当社会形势出现变化的时候,你是否能够及时地意识到,你曾经一直信赖永远不会亏损的东西(因为你从来没见过它亏损),有可能悄悄地由盈利逐渐转为亏损。

    2.3 安全的银行存款

    非常不巧的是,这次新冠肺炎危机,让我们真正见识了很多以前没有见过、甚至在有生之年都不一定还有机会能够再次见到的景象——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受到了深度的影响,金融领域当然也不会例外。在我们一般人的印象中,银行存款的利息只有正的没有负的。确实,如果你存款的时候利息是正的,比如说3%,那么无论过了多久,你取的时候它也一定是按照3%的利息连本带息给你的——因为银行存款是保本保息的,所以我们一旦存进去了,我们可以万年不管。

    2.4 那些接近存款的低风险产品

    然而,货币基金以及基于货币基金演化出的余额理财产品(宝宝类)以及活期理财产品,却并不是这样。你要想同时收获安全性和较高的利率,你必须要经常盯着——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反倒没有问题——真正的问题在于,很多人其实并没有这个习惯。由于这些理财产品历史上呈现出的一贯良好表现,不少人只是把高利率的活期理财当成了另一种存款,而且放心大胆的长期持有——因为相对来说,他们不愿长期持有那些封闭型理财产品,他们不愿意承担那些理财产品由于长时间锁死本金而带来的不便。

    2.5 潜在的危险会在什么时候显现

    当真正的危机(比如这次的新冠肺炎危机)来临的时候,购买理财产品的用户似乎已经忘记了他们曾经的某些存款实际上是活期理财产品,他们还习惯性的以为存在这些产品里的钱会像定期一样牢不可破的待在那里。

    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货币基金的利益是会变的——虽然这点我们也一直都知道。它们平时是一直在变,但是由于一方面它们的变化相对平缓,另一方面它们的变化在长期看来综合收益还是较为可观的。所以准确的说,他们在平时的状态不应该叫变化,而应该叫做波动——波动顶多会造成短期的损失,长期看来还是很安全的(债券看起来就是这样)。

    遗憾的是,这些平时被我们当做波动的变化,在遇到特殊情况时,就会迅速进化为真正的变化——不仅是不可逆的变化,而且还很大概率是我们不可接受的变化。比如,本次新冠肺炎危机期间,货基的平均年化从2.5%迅速下降到了2.0%左右,不少明星货基产品(余额宝、微信支付)的年化甚至都跌到了1.5左右——而这一切的改变,前后才不过3个月时间。

    2.6 理财产品未来的走势和风险

    根据央行对商业银行产品规则调整的规范要求,这些利率明显高于银行存款而风险却与银行存款接近的理财产品,其后续的利率走势是会不断向银行存款靠拢的。简单的说,就是利率会越来越低。与股票基金不同——股票下去了还有上来的盼头,这个按照我们国家未来的发展,大方向是只降不涨。所以如果一下买多了又长期没管,那么一旦利率下去了,你想等它自己涨回来,估计是等不到那天了。

    既然利率会降,那么会降多少呢?目前活期理财的利率基本上在3%左右,还是高于一般货基的。但是央行只留了1年的过渡期给各家银行整改,因此如果不出所料,明年这个时候,利率应该降到跟现在的货基差不多了,大概在2%的样子。

    这样一直下去,利率会不会成为负的呢?这个并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因为在某些发达国家(比如欧洲一些国家),他们的银行为了刺激生产和消费,其存款利率早就已经是负利率了。所以银行理财即便再好,未来也好不到哪里去。

    2.7 理财与存款的长远区别

    你肯定觉得,真到哪天利率都是负的了,我再把理财取出来不就行了?但是你忘了,当年跟你一起存钱但选择了银行存款的人,他们的钱还以当时的利率,稳稳地呆在银行的账户里呢——毕竟存款不仅保本保息,而且保的还是最初的息。

    比如今年3月份的时候,网商银行的“随意存”(一种靠档计息的定期存款)的年利率是3%,而招行的某些货基理财产品也是3%。但是央行那么一限,新冠这么一闹,“随意存”从4月份就变成了2.7%,招行的货基也变成了2%——于是差别就出来了——之前已经存进“随意存”的钱会继续按照3%计息直到满3年,3年之内可以闭着眼睛不管,到时候稳拿。而之前存进招行货基理财的钱年化则瞬间掉到2%了,当天即时生效。不仅现在看起来不太妙,而且未来还会更加不妙——部分货基甚至已经跌到1.2%左右了。

    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件事情——当时明明是一起存的,当初看起来也都是那么稳定,那么接近——一个3%(存款),一个3.1%(货基理财),甚至后者看起来还稍占优势。然而才几个月下来,俨然成了一个天上、一个地下——这就是为什么货基和活期理财只能短期用用、少量购买的原因——它们确实没有自己历史曲线看起来的那样安全,它们确实与存款具有本质区别,而且差别还不小。

    当然,如果你幸运,发现了不对劲,及时把钱从活期理财里取出来了,那也还好,毕竟你也算是及时止损。相反,如果你压根儿都没意识到会有什么问题,等到有一天你还满怀期待地去取钱的时候,你会发现——卧槽,我钱怎么只剩这么一点啦?这个理财不是很稳的吗?我记得当时买之前都看过的,一直很稳才买的,而且当时利息还挺高。为什么现在居然还亏钱了?货币基金怎么会亏钱啊?我靠,坑爹啊!!!

    2.8 理财是可能亏损的,即便风险再小

    我们为什么无法接受银行理财的亏损?因为我们从来都没想过,也没见过——但是,真正的问题在于,银行从来都没说过,货币基金不会亏损——它也从来没说过基于货币基金封装的这些活期理财不会亏损。相反,所有理财产品下面都有一行字——理财有风险,投资需谨慎。这行字只有当我们买股票黄金等高风险基金的时候,才有可能注意到。在买货币基金、活期理财的时候,这句话对我们来说则完全是透明的。

    当我们倾斜了太多的精力去关注高风险的投资时,低风险产品却在潜移默化的定式思维掩盖之下,悄悄地开始了小刀割肉。

    2.9 低风险不等于低损失

    正是由于在平常时期的我们过分地低估了低风险产品所可能蕴含的风险,因此它们最终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反而不一定会比高风险投资给我们带来的小。试想一下,我们是不是正由于其风险低,所以我们购买额度明显相对比较高,同时关注它的周期也会明显相对比较长。而这些行为间接地放大了这些低风险产品产生风险时给我们带来的损失。

    因此,低风险产品只是产生风险的概率低,但是一旦产生风险,它们给我们带来的损失却并不一定低。

    2.10 阶梯利率理财产品呢?

    我们刚刚说那么多,都是说随着时间的逐渐增长,活期理财的利率会逐渐慢慢降下来。有的人就会说,不是有种阶梯利率的理财产品吗?存的时间越长,利息越高,这不就完美解决了时间太长利率下降的问题?

    实际上提供阶梯利率的活期理财产品也有同样的问题。虽然它提供了阶梯利率,但是它总体的阶梯利率也是在随着时间不断变化,也是在越变越低的——最后的结果是,看起来你存的时间越长利息越高。但是在不知不觉的过程中,利率已经被调整了。相当于你顺着一个梯子往上爬,虽然你从梯子的第一个阶爬到了第二阶,但是整个梯子去却在往下滑,所以你的高度不一定是在上升。

    同理在平常的时候,你的利率随着时间是在不断增长。但是到了特殊时期、到了非常时期,梯子下滑的速度可能超过你往上爬的速度。如果梯子掉的太快,你甚至可能摔下来。所以他表面上看起来是要安全一点,但实际上也不是那么安全——因为没有人知道这个梯子到了某些时候掉的究竟会有多快。

    3. 低风险理财的本质与诱惑

    写这些不是为了危言耸听,也不是为了阻止大家理财。相反,我自己也经常在用货币基金等产品进行理财。只是,我希望大家能够在享受金融便利的同时,也能够察觉到相应的潜在风险。

    3.1 银行员工的选择也不可复制

    银行的盈利模式大家都很清楚——通过吸纳较低利率的存款,然后通过较高的利率放贷,赚取中间的差价。银行们当然不希望我们太清楚、太警醒,因为他们就是靠着这个信息差来赚钱。

    很多银行内部工作人员也会购买一些活期理财和货基产品,这个是一个真实的情况。但是,大家有必要意识到的我们与他们的一个很重要的差别——当危机浮现时,我们能够像他们一样第一时间发现并止损吗?

    3.2 低风险理财的产品属性

    货币基金以及衍生出来的一些银行活期理财,某种程度上说,就是银行最终放出去的一些不良贷款,银行不想承担这些不良贷款所隐含的风险,但他又舍不得那些贷款所产生的利润,因此他们就把这些用来贷款的钱做成一种产品,将风险转移出去,代价是他们也会损失一部分利润,损失的这部分利润就是我们看到的货基以及活期理财产品的利息。他们因此可以做到低风险的稳赚不亏,而迎接不良贷款相应风险的第一波人就变成了我们。

    3.3 低风险理财“不保本”的内涵

    这种产品所蕴含的风险在平时其实就有一定的体现。它具体就体现在,他们总会有那么一拨人无法按时还贷,这波人的比例远远高于优质贷款用户,所以这些产品的利率在平时就会有一定比例的波动。

    而当这些产品背后的不良贷款在遇到重大风险的时候,其当然会显得比优质贷款更加脆弱——因为那个时候就很有可能会有大批的人无法按时还贷,最终导致的结果在我们看来就是活期理财产品在短期之内利率的大幅下跌。如果外部风险进一步加剧,毫无疑问出现亏损的首波产品必然是这类产品,受伤的人也必然是购买这波产品的客户——他们就成了为银行挡子弹的第一波,子弹没来时,一切安好;子弹来的时候,他们无法及时发觉,成为了光荣的炮灰。这才是低风险理财产品不保本逻辑背后所表达的真正意思,跟我们平时看到的那些“低风险”的波动现象完全不是一个级别。

    3.4 那些形形色色的诱惑

    大部分金融理财公众号都会引导大家去购买银行的各种理财产品,所以某种意义上说他们其实就是一伙儿的。我这篇文章揭示了太多他们不愿意看到的东西,因此可能也不会存在太久。

    客观的来说,确实没有一个完美的理财产品,也没有一个完美的资产配置方案——只有最适合大家各自的理财产品和资产配置方案。而我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大家做出最合适自己方案的选择。

    只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很多的诱惑。所以我希望大家能够做一个理性的人,能够全面地看到各种金融产品背后所隐含的风险,做出真正能够让大家收益的理财选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金融产品的安全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mwb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