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跑步完,洗漱,吃了早餐,正好9点来到办公桌,打开印象笔记开始工作--论文。虽然论文涉及的细节很是庞杂,但只要一打开笔记,多半我是知道自己具体要做什么的。没错,顺着上次对导师邮件中安排的任务进行梳理,让我明白,眼下最重要的,是要进一步整理之前提出来的那一些变量关系,只有搞清楚这件事可能会占用我多少时间,才知道是否还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干预。而且,最终变量关系的定位,也将直接影响干预的具体安排。所以,今天的主要任务,就是再推算一下变量关系,让它们之间的逻辑关系呈现得更清楚些。
说实话,提出这几个变量,已经算不容易。虽然把它们从浩瀚的文献中拎出来不过2个月左右。首先先看看这2个月之前经历的:
1、9月初接到导师应允,开始正式“接活”。国庆假期可以说不当回事了(虽然也还外出玩了几小趟,嘻嘻),啃哧啃哧去几个核心期刊和文献搜索平台,把标题带着我要研究的核心变量全部挖掘出来,整理,打包(哦哦,不需要),又不尽兴,觉得虽然文献是搜索出来了,可是我甚至连标题都看不懂呀,还怎么发论文呀,于是,在看了X篇关于发文的公众号文章后,我灵光一闪,新起过去当我想认真了解一件事的时候,我会买书,甚至进行主题阅读,这次这种这么“冷门”的事情,非得看书不可。于是百度搜索,当当看评论,购书4本,从搜索文献到阅读文献,到写作,到发表,全流程搞定!然后也在10月20号读完了。这期间,还恶补了自己学科的研究领域和热点。
2、接下来,就是一个字:读,两个字:多读,三个字:疯狂读。但一开始真的不知道怎么读呀,泛泛地找了一些密切相关的文章,稍微了解一下研究现状(是发文时的“现状”😄),获悉了几个相关的关键词,仅此而已。不过,这段时间最大的收获是,我将“时间管理”的思维应用到了文献管理中,免费下载了目前市面最棒的文献管理软件,将全部文献统一归集起来。这个方面我还有其他进步,因为一开始是将软件下载到电脑端,结果我硬是趴在电脑前阅读了好长一段时间,想想也是心疼。后来尝试着去手机软件商店找到这款软件,真没想到,这老外开发的、免费的、牛逼哄哄的科研软件在手机端能够轻松同步,别提我多开心了。再后来,觉得手机端屏幕太小,我又开始打上ipad的主意。没有想到,这次依然顺利,从此,我就像阅读书籍一样看文献,还能轻松在上面做着笔记,别提有多爽。更让我开心的事,之前做笔记还要打字,转移ipad端后,我直接用语音输入阅读感想,轻轻松松变成笔记。不过,可能是因为太惊喜于发现这款牛逼的笔记,科研小白的我暗自开心,一开始疯狂了在软件中下载了上千篇英文文献,最后,自然知道自己鲁莽,那些散漫的文章也就这样散落在了软件的角落中,简单巡视几圈后我就再也没有光顾。之后就这样看着文献到12月初,在导师的提议下,对几个可能的研究方向做了研究现状的整理,可能因为自己不死心,还是看了很多很多我感兴趣的文献,这段时间,虽然觉得离提出一个真正的研究问题还很遥远,可是至少我知道,我读文的那些时刻是开心的,每一次就着一篇感兴趣的文献标题读进去,自己就像进入了一个陌生的,充满奇花异草的森林,我走一走,又停下来嗅一嗅花香,惊叹于世间还有如此天地之精华。常常,一篇读完,个把半个小时就过去了。相比于面前很多平台的”流量文“,说实话,这些个文献,真的是浓缩的,绝无仅有的精华(因为科研要求不能重复他人的研究呀)。
3、12月末,在将自己埋首在文献中既乐又茫然后,在导师的提议下,我将其中一个核心变量的市面上的多数文献做了梳理,汇总成研究变量图,此时,我终于看到一点曙光,或者说,找到了一个新的island,觉得那里可能有我想开采的矿藏。然后,一点点地靠近那里,发现真的别有洞天。然后便进入新一轮的挖掘。如果说,上一次挖掘,得到的只是奇花异草,那只是说明我孤陋寡闻,而这一次挖掘,才真的是奇珍异石,并且,似乎都和我想要研究的内容有种某种渊源。也正因如此,我向导师提出了更进一步的方向。这就正好到上面说的2个月前了。
好了,倒带结束,重新回到差不多2个月前。这两个月以来又经历了什么呢?
一月底到三月初因为疫情被困在家,谈论疫情那是自然不过的事情,不过对我来说,论文在身,又怎敢过于松懈?好几次都是一个人默默踱到没人的房间,一坐就是一下午。有时,就和家人围坐一桌,他们玩他们的,我打开ipad继续看。这里要再对ipad表示感谢,同时,还得感谢默默支持我的家人们。这期间,搜索和阅读文献还是家常便饭,但,时间不能拖太长,必须对变量们开始做最终审判。思索是痛苦的,错综复杂的那些线,我如何将他们串联?还得提出一些个人的创见。庆幸的是导师基本赞同我的方向,给了一些建议让继续钻研,这其中就包括干预方案。
三月初进一步梳理了变量关系,又搜集浏览了全部的干预文献,然后做一些可行性分析,给导师看。如果真要进行,接下来个把季度,恐怕忙的毫无空闲时间。不过,一切都需要仔细核算,究竟要怎么办。
明确好重点,当下最好是再理理变量关系,让背后的机制也清晰可见。上午又查阅了些文献,特别是翻看了谷歌的英文文章,查无此文,让我又有点慌,嘀嘀咕咕一阵,一下又转移视线。我已习惯。这不过是过去五个月的一个小小缩影,或不久,它又消失不见。在这个过程中,我已培养起一定的科研自我效能感,知道只要投入一些专注的时间,总会有一些收获和成长。总的来说,目前有如下收获:
1、从最初一篇中文文章要死板地认认真真地一读就是个把小时,现在基本都是针对性查阅,然后就着关键词搜索跳跃着读,一篇文章可能不用十分钟时间。
2、之前对领域知识不了解,盲目地读英文文献,一篇文章读完2个小时就没有了,现在,也是有针对性地查找英文文献,读起来也顺畅太多,不再枉费太多时间。
3、对我的学科研究的内容,我研究的主题的过往和最新研究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熟悉(几乎看遍了所有文章),能结合自己的经验提出一些新的见解。
4、开阔了眼界,也锻炼了我的逻辑思考力。
所有这些,我花了多少时间?由于之前有意识地对做这件事统计时间,看了看,2019年回家前花费272个小时,回家后没有统计,加上最近的时间,如果再减去一些打酱油的时间,估计至少有300个小时吧。
我不知道接下来会怎样,因为,我知道,这条路是一条未知的路,就真如挖矿,走多一步,才能多看清一点,不管如何我都无悔,因为我已经见识了不少宝藏。
By the way,照应一下标题,下午尝试着用笔捋一下变量关系模型图,没想到画出来一个三角架,看起来倒是有点模样了,这种探索的感觉,也是第一次有哦。
花了2个小时写下这篇文章,也算是为自己做了一个小结。感谢自己。感谢你的时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