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读《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读到鲁迅先生。鲁迅先生的《呐喊》与《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的标志,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个并不多见的现象。我们现在来讨论鲁迅小说中两种独特的结构模式:“看”与“被看”、“离去——归来——再离去”的小说情节与模式,所谓的“看”与“被看”(“吃”与“被吃”)模式其实很好理解。在鲁迅的小说中,鲁迅所采用的不是一个第一视角,也好像不是第三视角,他是以一种旁观者的角度去观察主人公,如《孔乙己》中“我”是酒店的伙计,我只是冷眼旁观。酒客对孔乙己的看,我对酒客的看。这就是一种所谓的“看”与“被看”模式。而跳出这一层,我们又处在另一个角度来作为“看”者。而到后来“我”也被看客同化了,成为了与酒客一样的人物。这无疑是一个悲剧。而另一个结构模式便是“离去——归来——再离去”。这个模式在《故乡》中表现的很明显。《故乡》的叙事是从“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说起的,在外的游子,不远千里回归故乡,只因为故乡是他内心深处最后一片净土,但现实却将他的幻想撕得支离破碎,最震惊主人公和我们的不是儿时玩伴的贫困,而是那一声麻木的“老爷”。(当然还有杨二嫂的转变)。“我”由希望而绝望,再度远走,从而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这两大情节与结构模式是鲁迅先生小说最重要的结构特点。
——庚子年 戊寅月 丙戌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