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打开手机,立刻会涌现出很多的小红点,各种未读信息堆积如山,我几乎是在极短的时间里,飞速浏览,寻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同时也常常会驻足在有个性的发言、有个性的公众号文章那里。
我渴望读到有个性的文章,也常常有困惑:“怎么才能写作出自己的风格呢?”。
带着强烈的问题感,我翻开了《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在第二部分“风格”中寻找答案。当读到“原则7 让你的例证个性化”,时,再次顿足。
虽然“例证”只是风格写作中的一部分,却是组成个性化文章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01 陈述
写作者在陈述事实时,要求不仅仅能够说明情况,还要能提供详细的支撑点,使文章更个性化、丰富化。
如:
一般陈述:人们正在挨饿。
加入支撑论点后:人们正在挨饿--你可以从他们的眼睛里、皮包骨头的样子看出来。
加入详细支撑论点后:
但是,你忘不掉的是他们的脸,像重复出现的梦魇画面。他们总是回来,挥之不去的脸庞从摇摇欲坠的茅屋窗户后面向外望,眼神空洞。他们深陷的眼睛毫无生气,皮肤紧紧贴着背部,双手向外伸,眼神呆滞萎靡地祈求着。我走过这饥荒的痛苦,犹如在梦中一般。
以上三种论述方式,对读者的影响不言而喻,第一种陈述会让大多数人掠过,第三种会吸引读者品读,读文字、读画面、读人物,也能读出感悟。
所以,在陈述事实观点时,要尽量详细,善用细节表现主题。
02轶事
轶事是修饰观点的小故事,既让观点立体、生动起来,又增强观点的可信度,引发读者的参与感。
如:
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才是最好的,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读书的方法就与众不同。
他拿到一本书,不是翻开从头至尾读,而是对着书思考一会,然后闭目静思,猜想书的谋篇布局,斟酌完毕再打开书,如果作者的思路与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读了。
华罗庚这种“猜读法”不仅节省了读书时间,而已培养了自己的思维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沦为书的奴隶。
以上,用华罗庚的事例,生动地为读者展现了一种别样读书法,引发读者去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
所以,用轶事说明道理,远比空洞的讲述更有魅力。
03引用
引用是一种十分有力的工具,尤其是引用名人名言、俗语、歇后语、歌词、流行语等,可以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如:
人人都知道“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可在我看来,另一半才是成功的关键。
就像爬山,山脚的人熙熙攘攘,信心百倍,一边仰望着山顶,畅想登高望远的意境;半山腰的人,已经是气喘吁吁,口干舌燥,上还是不上呢,纠结不止;到达山顶的人已是少数,他们既分享着“一览众山小”的喜悦,又享受着“地广人稀”的敞亮。
这个比喻像不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一句来自《诗经·大雅》的智慧。
通俗讲就是:世间之事,大都善始容易、善终不易;虎头不难、蛇尾常见。
以上,选自我的一篇文章:读《把时间当作朋友》有感:“不怕麻烦”,我喜欢这个麻烦!
在论述“始、终”问题时,引用了古诗词和俗语,效果较好。
其实,在信息时代,借助于网络搜索,可以找到大量可以引用的语言,引用哪一句,就在于作者的语感与对主题的理解了。
04类比
类比就是寻找两种不相同的事物,帮助读者从多角度理解主题。
比如:
实际上,保持“一日一书”习惯的不仅是印南敦史,还有很多读书达人也是如此。比如:
明朝的方孝孺,坚持每日要读书一寸,这样才能有学问。如果用现代纸张厚度换算,一寸高的书基本上是一本书。
清朝的曾国藩,读书有一个“不二”原则,即:一本书未读完,决不看他书,因为东翻西阅,终无益处。
还有著名的书评人、微信公众号“绿茶书情”博主,绿茶,也有一天读一本书的习惯。当一本书开头之后,不管是好书还是不那么好的书,他一定要读完。
以上,选自我的书评:《私人定制你的读书习惯,从定时定量开启》,为了说明“定量”,从按照从古至今的顺序,类比了不同人物“一天读一本书”的习惯。
此外,类比还可以从正反两方面进行,用强烈的对比和冲击给读者留下印象。
综上所述,陈述精准,轶事独特、引用巧妙、类比有序,这四种方法的合理应用,可以文章生动活波起来,从而形成自己的个性。
谢谢阅读,我是格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