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子句点
自从2011年腾讯推出了微信,朋友圈也正式侵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现在大家都很忙,和朋友联系的时间越来越少,有些朋友因为散落在天涯海角,更是经年难得一见。
不过,大家还是偶尔会好奇,我们某个朋友在做什么?最近有什么动态?于是顺理成章的,每日睡前还是会刷刷朋友圈,关心下老友。
“重庆火锅,可爱小姐姐,我来了,我还单身!”
咦,华仔这小子最近去重庆了,真是滋润啊,我都好久没出去玩过了。反手就是一个赞。
晚上11点,阿德靠在床上刷着朋友圈。
“列车上翻着最后拍的宿舍照片,突然反应过来,宿舍晒得衣服没有收!”
对了,小曾他们今年研究生毕业了,是该好好聚一次了,庆祝学习没有磨掉他的沙雕之气。
于是阿德回复:“小子,还不滚到上海来,让我招待一番。”
小曾:“收到,老板!小的很快就来。”
手指继续下滑,他看到了小玉的朋友圈,许久不发动态的她,上来就是一个雷。
“大家好,这是我的第二杯半价!”
哇靠,小玉这样的男人婆都有人肯收?
“兄弟乃真猛士也,为民除一大害!”
小玉:“来来来,跟我念‘gu~lu~’。”
看着朋友们各有各的快乐,阿德也受到了感染,直到他刷到了思言的朋友圈,这种快乐戛然而止。
“你越善解人意越没人在乎你的委屈和脾气 ......”
唉,遇到什么事了?还是不要问了吧,这么晚了,也许她已经睡了。她似乎总是发些这种类型的动态,可能真的过的不大好吧。
阿德心想,不知道该怎么评论,点赞也不合适,算了,还是洗洗睡吧。
而思言的朋友圈从刚开始大家的各种安慰,到后来的透明,无人问津。
她的动态似乎已经成了朋友圈的句点。
快乐会感染人,伤心亦然。
可怜小虫
曾经我也是个遇到了伤心事就一定要说出来的人,我去和朋友们私聊,讲述我遇到的不公,去朋友圈里广而告之,宣泄我的不忿。
朋友们待我都很好,他们或者与我同仇敌忾,或者为我分析排解,或者对我软言安慰,又或者逗我喜笑颜开,为了一个我想着各自的办法。
而我在做些什么呢?不断的宣泄自己的不满,在我的故事中,我永远是完美的,正确的,添油加醋的夸大我遇到的不公,甚至自己都信了。
我像个祥林嫂似的,到处寻求安慰,我的情感在朋友们的安慰中得到了满足,在朋友的质疑中,变得激动。而当别人提出办法时,我却怯弱了。
朋友们提出的解决办法,被我找理由一一驳斥回去,最后我的问题还是无解的,天下没有人能解决我的问题,我为自己最可怜这件事感到心满意足。
再后来,我在手机这头讲得声泪俱下,抽噎哭泣,用最痛的字眼来解剖我自己,朋友们总是配合的。不时会回复“他们太过分了”、“都是他们的错”,后来是“嗯”。
满屏都是我发出的绿色气泡图,而对方回的越来越少,越来越慢。
我开始怨恨某个朋友对我的不关心,果然是人越长大,越孤单。你有伤心事的时候,我能陪你一个下午,你却如此对我。
实际,那时候我也只是谈自己多而已。
人人都知道我是个可怜的家伙了,而我还是那个我,面对同样的问题,只知道释放伤心、愤懑,却不能解决。就这样一直做个“可怜的小虫”,摔倒在同一个坑里。
无人共情
随着无人应答,我发现失去的不仅是安慰,还有友谊。
我感到孤单,憋闷的同时,也慢慢平静下来,我终于意识到我那不是倾诉,只是肆意宣泄我的情感。
比如说,某天我看到了小雪的朋友圈,“没有人能看得到我笑容背后隐藏的孤独和泪水。”刚开始看到,我巴巴地凑上去,问她发生了什么,果不其然是与男朋友吵架了。
小雪例举男友的罪状,简直是罄竹难书,我们看着也气愤填膺,为好友不值,甚至会劝她分手。可是她却迟迟没有行动,与“渣男”分分合合,朋友圈秀了又删。
而且每次和她聊完,我都会重新审视自己的感情生活。挖掘男友做的不好的蛛丝马迹,那些原本我并不放在心上。原来焦虑真会传染人的。
刚开始我心急火燎地劝,反复几次,我才知道可能她既不甘心,又离不开。她只是单纯的重复无意义的负面情绪,而我们则是被迫接受。
这与我的行为又有什么不同呢?大家每天生活就已经很累了,还要被动接受我的负能量,而他们本没有义务。
我突然理解了那些不理我的朋友。
其次,我们两个都很焦虑,但单纯倾诉却没有解决任何问题。
曾经,由于我的工作性质,导致我经常上20多个小时的通班。有时候7点多起床,要第二个7点多才能虚浮无力地回到家,我也向朋友们倾诉我的辛苦。
而朋友们却说:“虽然辛苦,你看你的薪资多高,我们羡慕还来不及。”
我心里想:原来真的是‘甲之蜜糖,乙之砒霜’,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不能相通,不管你讲得多么真实,都很难共情。”
我们很难遇到一个真的能告诉我“我懂你”的人,而安慰也大多是无效的。真正能抚平伤口的,大概只有时间和遗忘吧。
情感依赖
我想了很久为什么自己喜欢向别人倾诉,终于明白,这源于内在的一种空虚、一种心智的不成熟。
在面对困难、压力、不公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不是解决问题,直面挑战。而是
通过向朋友倾诉,寻求一种安全感、认同感。
而时间长了,这种情感就演变为一种依赖。
而朋友们的关注、安慰和中心感也会让人上瘾。也因此有人因为发了朋友圈众人互动而心花怒放,也有人因为无人理睬,而郁郁寡欢。
我常年混迹在知乎,最近发现提问者的问题也越来越变了味。
比如有人提问一本书名,给了一点细节回忆。对于那些非营销的人,其实信息如此丰富,仔细去搜索下,并不难。
但仍有很多人宁愿花时间等待渺茫的答案,都不愿自己去翻找。这种问题,予人玫瑰一次,就再不想回复了。
有时间发圈倒不如真的去解决了问题。我们需要分辨倾诉与宣泄情感,就是前者他是想要解决问题的;而后者只想吐槽而已,即使你提出了明确方法论,他也不会去实践。
谁总去理会一个负能量满荷的人呢?毕竟每个人自己还有一堆。
保持界限
有人说:人与人在交往时,如果走的太近,就很容易发现彼此身上各种的缺点,所以感情再好的人在相处过程中,都要懂得保持适当的距离,唯距离方可产生美。
与朋友也应如此,保持界限,给自己留点神秘感,给别人留点新鲜感。
陈道明曾经说过一句话:“我觉得人真是掏心窝子的时候,就离分开不远了。
有时候有朋友跟我说太多他自己的东西,我会制止他。”
一、这个跟我没关系,对我来讲是没有用的;
二、掌握对方太多的东西,会产生一种“悬空”的情绪,永远在两人之间罩着。
这种距离不会产生多少美感,到头来只落得个“不在乎”。
因此,再好的朋友也要有点边界感。
君子之交
我们自然是不希望自己真的成为一个这样的人,从对朋友们的情感依赖到个性独立,我也经过了一段痛苦的经历。
起初,会感到失落,孤独,会翻翻通讯记录,想找个人告诉她我不好。
可是一两次之后,这样对人未免是一种打扰,也是失礼。
白岩松在《痛并快乐着》中写到,一个人的一生中总会遇到这样的时候,你的内心已经兵荒马乱天翻地覆了,可是在别人看来你只是比平时沉默了一点,没人会觉得奇怪。
这种战争,注定单枪匹马。
得,还是一个人忍耐吧。
于是我选择去读读书,说真的,工作之后就没有再碰过这些。也会写点儿东西,抒发下小小感想,竟觉得自己空空的脑袋有了一点点被充实的感觉。
我开始自己养个小花,叶子绿而形貌秀,挖掘挖掘上海还有哪些没有去过的地方,对这个城市的融入感会更加强。
想不到的是,慢慢那些朋友看着很久没有动态的我,纷纷主动前来问我最近在做什么?怎么很久不冒泡了?
我会平静地向他们推荐上最近在看的几本好书,转而问问他们的近况。看他们滔滔不绝,很多东西又回来了,变化的只是自己。
哈哈,其实我的内心早就不平静了。果然,君子之交淡如水。
庄子诚不欺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