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今天的代班“大咖主讲人”【心虚的打个引号】
我是一位职场老人,已经在职场“蒙B和清醒”之间经过无数次切换而度过了十二载岁月。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这十来年以来我从“一个菜鸟→一位专业能手→中男男人啥都懂的博学”,最后到“无人问津的商业表现”这个过程中,产生焦虑(其实是变向中年危机)所引发的思考。
这是我的一次对于职场,对于专业领域的自我救赎的思考过程,也是一套有可能“有助于给每位职场人士自行剖析,继而打造出可实现商业转化个性标签”的方法论。
前半部分讲的是我的“经历”,有点繁冗,希望大家原谅我的啰嗦;
后半部分讲的是我梳理自己的专业定位的思考过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在的朋友“请不回1”,嗯,看来蛮多人在【迷之微笑表情.gif】
谢谢现场在的,假装在的朋友们,能够在宝贵(也可能是无聊)的业余时间,来听我一个提前进入更年期的中年油腻职场老人的思考【话外音:拉倒吧,不就是对于现实的抱怨】
好了,我叫CC,香港大学中国商学院IMC专业毕业,BCC投资咨询行业专家库专家,中物联授予中国物流行业优秀CIO,,中国电子商务职业经理人(带领团队一年完成1个亿的国内电商销量),曾任职大龙网(中国)分司高管。同时也是区块链低迷期资深韭菜以及该行业某项目的兼职联合创始人。【听起来好像黑牛X的样子】
因为当韭菜的原因,前段时间短暂的成为某洪门项目轮值主席的相互私人顾问。【洪门?洪门是什么?】洪门是香港古惑仔系列电影原型。
当然,大家不要有心理负担,我个人脾气很好的,我在分享的过程中,大家尽可能的对我不正确的观点提出意见。
不过我兄弟脾气不太好,请大家提意见的时候,还是些许考虑下我兄弟的感受【贱贱的坏笑.gif】
好了,进入正题。在我短暂的12年的职场生涯里,这张图是我所会的技能,以及我所从事过的行业。
其中
从一只菜鸟,到所在岗位专业我花了3年时间;
从一个岗位专业到除了敲代码以外的全岗位专业,我花了6年时间;
从全岗位专业,变成职业经理人,我花了3年时间;
至此,我可以傲骄的告诉大家,我已经成为了一位真正的“博学”的“懂运营,晓推广;上知原型设计,下晓搜索引擎推广;做得了策略,跑得了市场的高级人才!”【傲娇的微笑.gif】
而从职业经理人,变成“一文不值”,我只花了一瞬间。
原本以为我马上就要攀登上职场的金字塔尖了
却发现,**【粗口】
工作越来越难找了,因为能请得起我的人越来越少了;
欣赏我的人越来越多了,愿意花钱请我的人越来越少了;
工资越来越高了,包里剩下的钱却越来越少了……
于是,我成为了一位假不了的,被剩下了的“高级人才”
【想揍人却假装微笑.gif】
无比焦虑的我,问自己“特么的这是怎么了?”开始反思我的职场。恍然大悟,职场空窗期太少了,这些年职场走的太顺了,而很少能够清晰的拥有时间冷静的去做好自己的规划。
说白了,我自全岗位专业那天起,我变成一个“万金油”,哪怕我所经历的每一个行业,每一个岗位都做的不错,但遗憾的是(who care?)。别人眼中,你一个能把事情做到90分的万能“钥匙”,永远没有可能只会把事情做到70分,而一直在这个行业这个岗位里沉淀的“专一专业人才”显得更靠谱。
WHY?
因为做得好不好,这是结果。而你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个“万金油”,而“专注XX几十年”这却是敲门砖。
今日第一个观点:
1.专注于一个行业,一个岗位(或是递进岗位)做下去。别为了一时五斗米,而失去了一片玉米地。
2.对于运营人员(之前看到群里说,有好些个超鸡伙伴是做运营工作的),你的职业属性就是一个杂学者。你可以懂“推广,SEO,产品设计,活动策划,市场营销”,你也可以博学“上知天文地理,下晓八卦论理”,但却要表现的专注(如:表现成你是资深SEO or 用户运营or 活动运营or 新媒体运营or 文案高手or…)。
因为想把这些年做运营的经验,通过系统化的学习而变成一个专业体系,我选择了在港大学习“整合营销”,学习的过程中让我深深迷恋并感觉营销学可以概括我之前所有的经验;后来做超鸡厉害,我又结识了一帮有思想,博学却很专业的人士。
在和港大的同学们相处的时候,大家都说CC是一个超有才的同学,可是很奇怪,找我聊天的同学很多,找我一起做点什么的同学很少。
在和许多朋友聊天的时候,大家都说CC是一个超有才的朋友,可是找我做定点咨询的朋友很少。
我也参加了大大小小的分享课程,每次给一帮人做完培训后,大家都说CC老师太棒了,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喂,有什么问题需要解决吗?)(让我想想,呃,不好意思啊,想不到呢)
……
当你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赏时,别得意,如果对方不知道如何有求于你,你就危险了。因为你表现的太优秀了,表现的无所不能,却也等同于无所可为。
我说的清楚吗?
再形象的比喻下,你就像是一大型餐饮城,“炒炸蒸煮”样样都有,你本想着是为了解决大众饥饿而自诩;你的客户就好比是饿了的人,想找一个地方充饥,你会发现,他第一时间想的多半是“我想吃回锅肉”“我想吃鱼”“我想吃肥肠粉”……,而并不是想“我想吃炒炸蒸煮”。
你因为你的“博学”(样样都精通)的印象,而被人“无从选择”。
静心多时,突然醒悟
于是我有了如下的人生感触
以前的自己,无法改变
那么在以后
如何给自己一个明确的个性标签呢?
我是这么做的
第一步陈述事实:回忆自己的过去,找出你的一个专长
回忆一下这些年你做过什么?
你专长于什么?把这些专长的东西分别用一个关健词写下来
最后把这些关健词都最终汇聚成一个“终极关健词”
而这个“终极关健词”就可以作为你今后的专业发展方向。
如图所示,“营销”是我的“终极关健词”,所以我将把“营销”定义为我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专业发展方向。
第二步如何成为一个有明确标签的营销人?
我是这样做的
首先:罗列一下,我身旁的“成功案例”(注:找出你认为你所熟知的,在你身旁的,在这个领域里做的好的人,他们有哪些明确的标签)
如图所示,我罗列了一下我身旁的营销专家:丁丁老师:知名营销人,畅销书《深度粉销》作者;刘春雄教授:郑州大学教授,江小白营销顾问;钮则勋教授:网红评论人,中国传媒大学广告系主任;吴雅阁:摩登艺匠联合创始人,极致客户体验体系发起人,超鸡讲师;官税冬:蓉投集团副总裁/首席增长官;三又:超鸡厉害创始人;李寅寅:蓉投集团品牌中心总经理,超鸡讲师;栗国烨老师:高情商销售体系发起人,超鸡讲师;Hugo博士:知名营销大咖,畅销书《社会化营销》作者;
他们都拥有非常明确的专业标签:
丁丁老师专注于“社群营销”;
刘春雄教授专注于“副食品新零售”;
钮则勋教授专注于“营销公关”;
吴雅阁吴总专注于“极致的用户体验”;
官税冬官总专注于“增长营销体系”;
三又君专注于“搭建改善认知的思维模型”;
寅寅专注于“建立在认知模型下的品牌与营销”;
栗国烨老师专注于“高情商销售”;
Hugo博士专注于“社会化营销+创意营销”。
而我呢?
吗蛋,他们会的我都会……
这让我如何是好【好尴尬的表情.gif】
第三步给自己一个可以驾驭,却又与众不同的“标签”
于是,我大胆的去剖析了一下各位大咖的专长,试图去找着一个共性出来。
“
社群营销:任何一个群体都是一类有共性的人组成,在这个社群里面有意见领袖,有无知小白,还有爱学习的暗中观察人员,也有莫名崇拜的各种粉条,亦或是乐于分享的潜力股…无非是人性中的获取、分享、自我成就、渴望获取成长,渴望被认可…等等人性
社会化营销:满足人类个性欲望而形成的群体式营销。满足于人性贪婪(如:各种促销、返佣)、虚荣(还记得早两年前有朋友打着减肥瘦身的旗号发着微信步数的圈么?还记得每次苹果新品发布朋友圈里的预定资格截图秀么?我相信你们最近一定看过有朋友发“戴森美发造型神器”的圈…)、窥探(你一定记得范冰冰的弟弟范丞丞一张付费照片480万的热点事件吧?)、色欲(Uber\滴滴拼车早期的打着社交为目的,写着让人想入非非的文案的海报宣传)……
增长营销:以增长为营销目的的营销分类。如上所述情况一样,你只有以用户为中心,以用户需求为出发点,才能让用户的消费堆砌你的结果。
极致用户体验:大于用户需求的去给用户带来更大的满足。其中有一类用户体验用通俗点的话讲,就是你想装个13,结果商家给了你一个plus版的装13感受。满足了你无尽的被人重视的虚伪心。
……
”
人,天啦,显性、隐性的都与“人”密不可分
而每一个营销,其实都是在满足某一方面人性的弱点。
何不用“人性营销”学(学习)者(的人)的身份去定义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重点
太棒了,这真的是一个非常牛X的发现【群众说:别演了,和极致用户体验的总结差远了】
第四步有机会就告诉全世界,你的标签
从社交媒体上开始改变,开始有意的去树造这种人设
比如,我第一时间就去改了我的朋友圈的个性签名
比如,抓紧机会,开始去宣扬自己的这个观点,比如
我开了这堂课【坏坏又得逞了的微笑.gif】
后续,我还会开许多基于“人性营销”的分享
ok,让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这个过程:
如何去给自己个明确的标签
1.总结过去
你专长于什么?把这些专长的东西分别用一个关健词写下来
最后把这些关健词都最终汇聚成一个“终极关健词”
2.同类分析
罗列一下,你身旁的“成功案例”(注:找出你认为你所熟知的,在你身旁的,在这个领域里做的好的人,他们有哪些明确的标签)
大胆的去剖析了一下各位大咖的专长,试图去找着一个共性出来
3.将共性归纳成你自己的一个可以驾驭,却又与众不同的“标签”
4.从社交媒体上开始改变,开始有意的去树造这种人设
5.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这种人设
那么问题来了。
有没有什么方法论可以去帮助我们体系化流程再造这个个性标签打造的过程呢?!
恭喜你,有的。我这上面的流程看似随性,却是采用的是“简化版的六顶思考帽”模型。
那么完整的六顶思考帽是什么样的?又可以帮我们解决什么问题呢?【请看大屏幕】
什么是六顶思考帽?
六顶思考帽是英国学者爱德华·德博诺博士开发的一种思维训练模式,或者说是一个全面思考问题的模型,用于思考如何提高决策效率、流程化输出解决方案的问题!
上面这张图就是一个完整的六顶思考帽框架,每一顶帽子所代表的是不同的角色以及思考角度。
白色帽子:代表中立与客观,角色作用是用于陈述问题;(问题发起方)
绿色帽子:代表着创意与巧思,角色作用是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优选思维活跃的人)
黄色帽子:代表着积极与正面,角色作用是评估该方案的优点;
黑色帽子:代表着谨慎与负面,角色作用是列举该方案的缺点;
红色帽子:代表着直觉与情感,角色作用是对该方案进行直觉判断(主观和第一印象);
蓝色帽子:代着了冷静、归纳,角色作用是能够客观的总结各方观点,做出决策。(稳生,思维冷静,通常由领导担任)
P.s.因为我太了解我这个坏坏的中年小子了,所以我在用六顶思考帽这个模型分析自己的标签时,刻意把代表批判的黑帽和代表客观的黄帽给有意省去了,毕竟自己还是要给自己留点面子,男人何必为难自己。【故作镇定的招牌微笑.gif】
通常六顶思考帽方法用于团队去讨论和需要做一个问题决策时使用。然,也是我们个人去解决一些重要问题的推荐方法。
当然,你得学会人格分裂,不难不难点都不难,毕竟每个人都是各自世界的演员(想想,好多人在朋友圈和现实当中不是活成了不同的人么?),这里只需要按我下面的流程站在正面,对立面,客观,主观等不同角度去给出自己建议即可。【噗,吐出三升血实景.mp4】
那么,选择帽子的操作流程是怎样的?【请渴望的眼神盯紧屏幕】
使用六顶帽子思考法去讨论解决方案,共分为5个步骤(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帽子需要站在不同角度去思考和给出自己的意见)。
第一个步骤是:抛出问题 做第一轮讨论。陈述问题→直觉而直接的发表意见→陈述现状和事实→提出解决方案(办法)↔针对提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寻求新的解决办法;
第二个步骤:建设性思考(讨论)阶段:重复进行陈述现状和事实→提出解决方案(办法)→寻求新的解决办法这个过程,给出一个阶段建议
第三个步骤:风险识别阶段(黑帽出场)提出该方案的缺点,以及可能存在的风险项;
第四个步骤:风险应对阶段,由积极的黄帽和脑洞大开的黄帽进行讨论和给出建议;
第五个步骤:得出结论阶段看看红帽是否会直觉发生了变化,黄帽提出可行性分析并给提案意见,黑帽阐述风险以及给出是否拥有了规避的结果。最终输出本次讨论问题的结果(解决了?没解决?没解决就换个姿势再来一次)。
完整的流程图如下:
OK,是否对六顶思考帽方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实践当中去慢慢消化吧。赶紧的,趁热打铁,比如有条件和合法的婚后朋友,可以用这个方法去开个家庭会议,讨论下生二胎的哲学问题【笑.gif】
时间关系,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如果有机会,希望和大家有更多线下交流的机会,后面我也会给大家分享更多关于“人性营销”的案例和实践。敬请期待!
再次感谢大家,我是CC,一个非著名的未来可能会红的“人性营销”学(学习)者(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