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80年代,有人拿鹌鹑做了一个实验,他们让小鹌鹑提前感知到了光线。
鹌鹑的鸟蛋需要23天孵化。在小鹌鹑出生的前两天,研究者把鸟蛋外面的硬壳给扒开,用强弱交替变化的光线去照射,刺激里面的小鹌鹑的视觉神经。
结果,小鹌鹑出生以后,就不会跟着妈妈走了。
提前两天接触到光线,让小鹌鹑的视觉提前发育……从而干扰了听觉的正常发育,导致小鹌鹑出生以后听觉发生紊乱。它们无法识别妈妈的声音了。
鸟类也好,我们哺乳动物也好,各种感知能力的成长是讲顺序的。这个顺序是先长触觉,再是空间平衡感,然后是味觉和嗅觉,然后是听觉,最后是视觉。每一种感觉的成长都需要相应的外部刺激配合。
而小鸟实验告诉我们,当你还不需要这个刺激的时候,可别让这个刺激提前出现。提前出现,就可能导致发育紊乱。
那说到这里,你可能马上就会想到一个问题。我们对小孩的教育,会不会也有提前出现不该给的刺激这样的情况?
你能问出这个问题,说明你有演化思维。答案是的确是这样,人类儿童的智力成长跟小鸟视觉有相似之处。
威尔逊列举了大量的研究,说明对儿童早教的顺序非常重要。
很多特别重视早教的家长,孩子还没出生就给播放“莫扎特音乐”,出生不久就让孩子看迪斯尼出的什么“小小爱因斯坦”DVD,强行用声光刺激。这种教育,就相当于用光线照射还没有孵化的小鹌鹑。
有研究表明,9个月以前就被长时间暴露在这种多媒体环境中的孩子,他们长大之后会更容易发怒,更容易分神,不愿意集中注意力,不能推迟享乐。这有没有可能就是因为当初刺激过度了呢?
我家孩子今年七岁,记得孩子还在胎儿期的时候,我和她的妈妈也有意识的给孩子听胎教音乐,甚至有一段时间每天晚上要听着睡觉,但是因为我听音乐睡觉感觉很不舒服,所以两天不到就停止了。
睡觉的功能就是让细胞休息,如果这个时候进行“胎教”刺激,想让其学习这个阶段不该学的东西,这不就是拔苗助长吗?
生命的成长从来都不是一个线性的过程,而是如同交易市场的周期,有起有伏,最终向上。
“长”会受到外界环境,和自身学习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你对孩子输入的东西要“靠谱”,在什么阶段就应该接受什么样的输入,接受孩子的成长波动性,千万不要拔苗助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