遍访国内的名山是年轻时的宏愿,虽然看起来遥不可及,但始终没有放弃。
广东的丹霞山去过两次,都是秋冬时节,山清水冷,游人稀少。第一次是2004年,于今已过去了20年。当时是12月,丹霞山不见游客,我住在景区里,宾馆里只有我一个客人。景旷人稀,观山更随意,被高峻峭拔的红岩震撼。第二次是2018年11月,和中学同学到珠海参观航展,回程先到丹霞山小住,震撼依旧。
第二次去丹霞山住在这里丹霞山在粤北仁化县,因典型的丹霞地貌而闻名于世,是世界“丹霞地貌”的命名地。这里的山是红色的(红色沙砾岩),赤壁丹崖,异常壮观。在世界已发现的1200多处丹霞地貌中,丹霞山发育最典型、类型最齐全、造型最丰富,集雄、奇、险、幽于一处。 2010年,以丹霞山为代表的六处丹霞地貌(广东丹霞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湖南崀山、贵州赤水)以“中国丹霞”捆绑申遗成功,成为世界自然遗产。
丹霞山不高,但多达680多座顶平、身陡、麓缓的岩石山,“色如渥丹,灿若明霞”,足够壮观。
如此仙山,必有佛道。
唐末,有佛教居士来游,但没修寺建庵。北宋时,法云居士自山麓攀援而上,见锦石岩雄奇秀美,可以养静,遂发出“半生奔波如梦幻,今日方觉此清虚”的感叹,将此地取名“梦觉关”。他聚百余人到下层的锦石岩开山建庵,并向中、上层经营。后来历代增建,现存古迹有的修建在半山腰石缝中,看似超凡脱俗。
我第一次去丹霞山时,慕梦觉关之名而来,当时雄心似未灭,于梦觉关仅是观景。后来想想,当时自己也半生劳顿,但却没有法云居士的感慨,真够愚钝。第二次去丹霞山,没再去梦觉关,因为梦早已醒。
丹霞山群峰有疏有密,山间大片的旷野和幽深的峡谷,清澈的浅湖和淙淙溪流夹杂其间,树木葱郁,云雾飘渺,松涛阵阵。行走其中,心旷神怡。
此图来自网络“阴阳石”是大自然给丹霞山的最好礼物。
阳元石在玉女峰旁,被称为“祖石”。石高28米,远远看去,昂天挺立,阳刚之气毕现。想要近看,就得爬一段近乎90度的石梯,紧紧抓住铁索,有十分的惊险。
和阳元石比,阴元石低调得多,仅高10余米,藏在长老峰下翔龙湖尾的密林中,遮遮掩掩。阴元石也叫“母亲石”,每年母亲节前后会吸引不少游客前来。
丹霞山毕竟地处偏远,虽然北宋时就有了寺观,但没成规模。真正让丹霞山的佛道文化兴旺起来的,是明末李永茂、李充茂兄弟。
得识古代豪杰,是读山之一课。
李永茂在明末时为官,1644年李自成破北京,福王朱由崧逃至淮安,李永茂和史可法、马士英等人迎朱由崧于南京称帝(南明弘光帝)。清军攻陷南京后,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南明隆武帝),李永茂任兵部侍郎,总督江楚,后任兵部尚书。这期间,父亲病故,但因家乡邓州战乱,李永茂兄弟只得扶棺到岭南仁化县境内。
李永茂很喜欢仁化城东的廉白山,拿出积蓄买下。守丧期间,他率族人修路凿道,筑舍开田,邀朋聚友,并改其名为丹霞山,由此成为丹霞山的开山鼻祖。
朱聿键败亡后,李永茂赶赴粤西肇庆,与两广总督丁魁楚等人拥立桂王朱由榔为帝(南明末代皇帝永历帝),继续抗清。但南明政权内派系林立、相互倾轧,李永茂虽然位高权重(时任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入参机务),但仍感觉自己难以力挽狂澜,惘怅至极。读他的《忆丹霞山居》(三首),其中“雁阵南飞悲故国,螺川西望恨街亭”、“孤臣强揾昏朝泪,调配峡边颂野萍”等句,感概万千。
朱由榔败走桂林后,李永茂和弟弟穿草鞋、着僧道服,避居丹霞山。王夫之《永历实录》说他“入仁化山中,郁郁以疾卒”,年仅47岁。
看红岩万壑,犹闻先贤之悲声,“三岩一出秋容老,惭愧闲身泛水萍” ,李永茂的诗句似在山间回响。
李永茂去世后,李充茂邀请师兄、广州海幢寺澹归和尚来丹霞山,将丹霞山施舍给了他。澹归主持兴建别传寺,开辟道场,使丹霞山的香火达到鼎盛,成为粤北一大丛林。
两次来丹霞山,探访过通天洞、百丈峡、一线天,体会其险峻;攀上崖壁上的仙居岩道观、石窟寺、梦觉关、别传寺,感受到古人礼佛寻道的执着。
丹霞山景区总面积达292平方公里,680多座山峰,想要走遍,半生时间。
北江支流锦江穿行在丹霞山间,让巍峨的群山有了灵气。
行走不忘美食。丹霞山的美食之一是“三角鲂”,这是锦江里的一种鱼,类似武昌鱼但刺少,味道鲜美,我第二次来时才知道。
淡季的丹霞山游人稀少,不少餐馆季节性歇业,我们好不容易才寻到一家。在露天落座,看月明星稀,喝酒品茶,吃清蒸的“三角鲂”,也算不负此生,谁叫咱就这个志向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