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内容:卷第七十六,魏纪八(公元253—255年,共3年)
主要历史事件:
费祎与诸将于汉寿大会,郭循趁机刺死费祎
诸葛恪再次北伐攻魏
诸葛恪围攻新城,数月未攻下
毋丘俭等起兵讨伐司马师
姜维领兵攻魏,斩杀士卒数万
【原文华译】
王昶、毋丘俭听说东路军战败,各自烧毁营屯撤走。朝廷会议,要贬黜诸将,大将军司马师说:“是因为我没有听诸葛诞的意见,以至于有今日之败,这是我的错,诸将有什么罪!”于是全部免罪。
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当时为监军,仅仅是削夺了司马昭的爵位。朝廷任命诸葛诞为镇南将军,都督豫州;毋丘俭为镇东将军,都督扬州。
这一年,雍州刺史陈泰要求与并州合力征讨匈奴,司马师听从。军队还未集结完成,新兴、雁门两郡的胡人,因为要被征发到远方,惊骇愁苦,干脆造反了。司马师又向朝臣道歉说:“这是我的错,不是陈雍州的责任!”所以众人就愧疚,而对司马师心悦臣服。
-----【习凿齿论曰】-----
两次失败,司马师都自己承担责任,说是自己的过错,这反而让他的过错消失,而成为荣誉,可以说是非常智慧了。如果把责任推给别人,或归咎于各种“客观原因”,总是夸耀自己的功劳,隐藏自己的失败,则上下离心,贤愚解体,没有比这更糟糕的了。作为领导者,如果能以这个道理来统治,行为有失,反而获得名声;战场上的失败,反而成为政治上的胜利。这样,就算是失败一百次也没问题,何况是败两次呢!
------【胡三省注】-----
司马师继承父亲司马懿之后,大臣还未亲附于他,引咎自责,只是为了招揽人心,巩固权力而已。盗亦有道,何况是窃国大盗呢!
【学以致用】
01,这一段内容很少,但意义重大, 核心就两个字:担责
其实,要管理好一个团队也没什么可复杂的,也就三板斧:
分钱,分名,担责
人能够聚在一起干事,其中的本质就是分利与分名,把这两个解决好了,管理问题就解决了一大半
担责,能解决团队向心力的问题
一个领导者没有承担责任的觉悟与担当,那么,谁还愿意继续跟随呢?凭什么听命于TA?
02,曾经做过领导的人或许能够体会到这一点的好处
你能为下面的人扛事,下面的人就会愿意为你冲锋陷阵
我自己就是这样体会过来的,只要领导为我讲一两句话(往上顶),我必然全力以赴的往前冲刺(可惜啊,我遇到过两任领导都很少做这样的动作),于是我反向思考,也反向行动。
当我成为部门老大的时候,第一件事情,就表明这个态度,真的很好用
这一点就像习凿齿所讲的:战场上的失败,反而成为政治上的胜利
不管是部门的老大,还是整个公司的老大。总有PK输了的时候,总有哪个阶段完不成目标的时候,
这个时候怎么办,承担责任呐。
上面来批评了自己扛着,市场来打击了,自己承受着,然后把分析情况,以及调整,改进方案与全队共享,共同探讨
其实,还是很好玩的
但我发现,有些领导不去做这一点,或者说经常忽略这一点
忽略这一点的代价往大了讲可不得了,举个例子
看影视剧《解放》
两支团队,一大一小,为什么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时间内,大的团队会崩塌如此之快?
作战队伍当中难道没有能人吗?为什么以前抗日的时候还算有点本事的将军,后面怎么一个个都不行了?
其中不得不提的一个原因就是:
打了胜仗就算是老大或部门老大的功劳,打了败仗,老大就没有责任了,就是别人的责任,然后一个个批评,批到最后,有能力的人也变得无能了。
而另外一边呢? 三支团队当中,比如陈粟军团,在打了胜仗之后还在主动做检讨,都是主要领导主动承担责任,这个对比,落差感就很强了
03,此时的魏国与吴国,魏国这边的军事领导,是继承司马懿职位的司马师, 吴国的军事领导是孙权授权的诸葛恪,
两个人,在两方都是获得 大的权力,但是都还没有培育出对自己忠心的大臣
这个时候,两个人的做法刚好完全相反
司马师通过“自责”的方式,收揽人心, 而诸葛恪却裹挟着不愿意打仗的士兵伐魏,出师不利之后又回来怪罪身边的大臣。
这一对比,成败就很明显了。
最后,担责,还有一个好处是,出主意的人不会有心里压力
这就是给团队里面营造了一个很好的“出点子,出想法”的氛围
一个组织里面,很大的一个损失就是失去创新,失去创意,而创新,创意的来源,就是底层的各种“点子”,如果这个环境没有了,这家公司未来的生存之路将会变得很危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