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称为“樊川八大寺”之一华严寺景色非常优美。留下过许多关于它的美好诗句,其中还有帝王所作。唐宣宗就写过《幸华严寺》诗:“云散晴山几万重,烟收春色更冲融。帐殿出空登碧汉,遐川俯望色蓝笼。林光入户低韶景,岭气通宵展霁风。今日追游何所似,莫惭汉武赏汾中。”还有孟郊的《登华严寺楼望终南山赠林校书兄弟》精心描绘其美景曰:“地脊亚为崖,耸出冥冥中。楼根插迥云,殿翼翔危空。前山胎元气,灵异生不穷。势吞万象高,秀夺五岳雄。一望俗虑醒,再登仙愿崇青莲三居士,昼景真赏同。”还有世界文化遗产兴教寺是法相宗祖庭之一。兴建于唐高宗时期,玄奘法师的灵骨就安葬于此,被推崇为“樊川八大寺之首”。
中国古人重视礼仪,一个时代的礼节、文化都可以体现时代的潜意识。自古对家庭关系的重视产生了严密的宗法制度。家族亲属之间的称谓严密复杂,在英文中uncle一词在中文中就有:伯、叔、舅、伯父、仲父、叔父、季父、堂伯、堂叔等多种可能。aunt则涵盖了,婶、姨、姑妈、舅母和伯母等,可见中国的宗族关系要复杂很多。而且中国历来官本位思想浓厚,仕途顺利意味着权力、权威和财富,所以几乎是所有人的希冀的成功。人与人之间的称谓中也有一些“官称化”的倾向,比如女子称情人为“郎君”,医人被尊称为“大夫”或“郎中”,地主也称“员外”等。人称也体现一个时代崇尚的文化。
在唐人的称谓中也有一些特别的部分。根据地域方言、时代不同,称谓也有变化。比较重要的一些比如尊称是当时每个人都要学习的内容。《西阳杂俎》卷一记载:“秦汉以来,于天子言陛下,于皇太子言殿下,将言麾下,使者言节下、毂下,二千石长史言阁下,父母言膝下,通类相言称足下。”意思是对皇帝的尊称是陛下,对皇太子称殿下,对将领称麾下,对皇帝的使者称节下或者毂下,对地方长官称阁下,对父母称膝下,同辈、同事间称足下。除了天子、陛下等大家耳熟能详的称谓外,牛志平《唐人称谓述略》总结了唐人对皇帝的其他称谓:圣人、至尊、人主、上、今上等。“在唐代,‘殿下’亦指皇太子和皇太后,据《事物纪原》卷二称:‘汉以来,皇太子、诸王称殿下、汉之前未闻。唐初、百官于皇太后亦呼之,百官治东宫官,对皇太子亦呼之。”所以“殿下”一词不仅适用皇太子、也适用于皇太后。除此之外,还有“大家”,亦可指皇帝。例如李辅国就曾傲慢地对唐代宗说:“大家但内里坐,卜事听老奴处置。”(《旧唐书》卷一八四)不过这一般是与皇关系亲密者以及近侍之官对皇帝的称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