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读书
《黄帝外经》--冬夏火热篇第五十八

《黄帝外经》--冬夏火热篇第五十八

作者: 开心农夫天意 | 来源:发表于2023-03-25 16:49 被阅读0次

【题解】

此篇辨识冬夏火热之病机,在根于肾水之盛衰。其治则在于明辨火之真假,而不在于冬夏也。

原文

胡孔甲问于岐伯曰:冬令严冷凛冽之气,逼人肌肤,人宜畏寒,反生热症,何也?

岐伯曰:外寒则内益热也。

胡孔甲曰:外寒内热,人宜同病,何故独热?

岐伯曰:肾中水虚,不能制火,因外寒相激而火发也,人生五脏非火,无腑非火也,无不藉肾水相养。肾水盛则火藏,肾水涸则火动,内无水养则内热已极,又得外寒束之,则火之郁气一发,多不可救。

胡孔甲曰:火必有所助而后盛,火发于外,外无火助,宜火之少衰,乃热病发于夏转轻,发于冬反重,何也?

岐伯曰:此正显火郁之气也。暑日气散而火难居,冬日气藏而火难泄,难泄而泄之,则郁怒之气所以难犯而转重也。

胡孔甲曰:可以治夏者治冬乎?

岐伯曰:辨其火热之真假耳,毋论冬夏也。

胡孔甲曰:善。

陈士铎曰:治郁无他治之法,人亦治郁而已矣。

【注释】

①肾中水虚,不能制火:大哉肾水!水虚不能制火,四时皆然,五脏相关。

②人身无脏非火,无腑非火也,无不藉肾水相养:水火阴阳也,脏腑同具,而阳无不借阴以养之。

③人亦治郁而已矣:郁,指郁火。

【直译】

胡孔甲请问岐伯说:冬天严冷凛冽的寒气侵逼人体的肌肤,应当出现惧怕寒冷的症状,反而出现发热的症状,为什么?

岐伯说:外面天气寒冷,里面反而热气更加严重。

胡孔甲问:外界寒冷,体内发热,人们应当同时发病,为什么只有一些人会发热?

岐伯说:肾中的水虚弱,不能制伏火热之气,因为外来寒气的激发,从而使内热发生。人身的五脏无非是火,六腑无非也是火,

无一不是凭借肾水来滋养。肾水旺盛火气就隐藏在体中,肾水干涸火气就会妄动。体内没有水的滋养,内热已达到极点,又遇到外寒来束缚,那么火的郁气一发动,多数人就不能挽救了。

胡孔甲问:火必然有所助长然后才会旺盛,火发生在外面,外面没有火的帮助,应当是火衰少,然而内热病发生在夏天的时候比较轻,而发生在冬天的时候反而比较严重,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显示火的郁气。暑热的夏季真气容易发散,火气难以留在身上;冬天真气内藏,火气难以发泄。难以发泄而勉强发泄,那么郁怒之气因此难以制伏,转而加重。

胡孔甲问:可以用治疗夏天火热的方法来治疗冬天的火热吗?

岐伯说:只需辨别火热的真与假,不必论冬天和夏天。

胡孔甲说:好。

陈士铎说:治疗郁热并没有其他特殊的方法,也只是解除郁热而已。

相关文章

  • 《黄帝外经》之五十九《冬夏火热篇》

    胡孔甲问于岐伯曰:冬令严冷凛冽之气,逼人肌肤,人宜畏寒,反生热症,何也?岐伯曰:外寒则内益热也。胡孔甲曰:外寒内热...

  • 《口耳相传的精髓》

    《黄帝外经》首见于《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五·方技类·医经》中,相关之书目为:黄帝外经三十九卷或三十七卷。另有扁鹊...

  • 失传的《皇帝外经》

    《黄帝外经》首见于《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五·方技类·医经》中,相关之书目为:黄帝外经三十九卷或三十七卷。另有扁鹊...

  • 《黄帝外经》之五十八《从化篇》

    天老问曰:燥从热发,风从燥起,埃从风生,雨从湿注,热从寒来,其故何欤?岐伯曰:五行各有胜,亦各有制也。制之太过则受...

  • 《黄帝外经》之十八《考订经脉篇》

    雷公问于岐伯曰:十二经脉天师详之,而所以往来相通之故,尚来尽也。幸宣明奥义,传诸奕祀(yì sì)可乎?岐伯曰:可...

  • 《黄帝外经》——命根养生篇第五

    伯高太师复问岐伯曰:养生之道,可得闻乎?岐伯曰:愚何足以知之?伯高再问,岐伯曰:人生天地之中,不有与天地并久者,不...

  • 《黄帝外经》之二十八《心火篇》

    少师曰:心火,君火也。何故宜静不宜动?岐伯曰:君主无为,心为君火,安可有为乎!君主有力,非生民之福也。所以心静则火...

  • 《皇帝内经》一

    《黄帝内经》为什么以黄帝为名? 在汉代,除了《黄帝内经》还有《黄帝外经》《扁鹊内经》《扁鹊外经》《白氏内经》《白氏...

  • 圣人易语,良马易御

    昨天看《黄帝内经》第五十八篇看笑了,开心。 首先是黄帝和岐伯的相处礼仪令人喜悦,黄帝是谁呀?那可是生而神灵、弱而能...

  • 《黄帝外经》之六十八《异传篇》

    雷公问曰:各脏腑之病皆有死期,有一日即死者,有二三日死者,有四五日死者,有五六日至十余日死者,可晰言之乎?岐伯曰:...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帝外经》--冬夏火热篇第五十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ezzgr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