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人说起赵构害死了岳飞这件事,让我又深入思考了一下岳飞死亡的原因。
如果仅仅听过几回刘兰芳的《岳飞传》,大概率会认为岳飞是被秦桧害死的,这样看的人,为数不少,比如杭州西湖边上的岳王庙里,跪在那里的就有秦桧两口子。
如果看过《中国通史》一类的读物,并且肯动脑筋想一想,就能明白,岳飞跟秦桧之间,没有深仇大恨,秦桧只不过就是一个当差的,他杀害岳飞,不过是执行了赵构的命令。
上面两种认识,都把岳飞死亡的原因,归结为外因,属于传统的忠臣良将被昏君奸臣迫害而死这样的道德至上说。
任何事情的出现,如果只看外因,很明显不符合辩证法。外因是催化剂,内因才是根本的核心。
岳飞之死,也必须首先从内因寻找,这才有可能得到比较准确的解释。
自从赵匡胤杯酒释兵权,整个宋朝,不论北宋南宋,对武将的不信任,差不多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王朝中最严重的一个朝代。
这是大环境。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武将的处境格外微妙。
精忠报国当然正确,但是如何让自己在精忠报国的过程中得到皇权的全力支持,如何保护好自己从而更好地为国家服务,是所有武将都必须认真思考并严肃对待的一件大事。
岳飞的主要问题,就出在了这些地方。
迎回二圣,这样的说法,皇帝可以说,文臣也勉强可以说,但是武将绝对不能说。
赵构这样说,不过是政治手腕,用来聚拢人心而已,等到坐稳了龙床,也就不会再提起。
文臣这样说,要看场合,实际上最好不说。为了拍皇帝马屁,皇上这样说的时候,适当敲敲边鼓,只要不那么坚决,也算过得去。
但是武将不能说。
因为文臣没那个本事,最多也就痛快下嘴巴,可是武将就不一样了,武将手里掌握着可以南征北战的武装力量,本就容易让皇帝猜忌,您再大张旗鼓要迎回二圣,皇上能不防着你?
武将还有一样决不能碰触的红线,那就是接班人的问题。下一任皇帝谁来做,轮不到武将操心。
皇帝选择谁来做储君,本身就是一个讳莫如深的话题,真正的聪明人,就算皇帝问,也要千方百计避开,不能表露出来任何的关心,也不能给出任何的建议。
可是岳飞是怎么做的?赵构从来没问过他,他却巴巴地上赶着写奏折,表达他的意见——这不就是找死嘛!
皇帝都很重视储君的设立,但这是皇帝的私事,容不得外人指手画脚,尤其是武将。立储当然重要,但是防止储君谋朝篡位,同样重要,玄武门之变,那可是鲜血凝成的教训,赵构心里最清楚。
以上两个方面,都在犯着赵构的忌讳,已经让赵构烦透了,已经产生了杀掉岳飞的想法。
而另外的一点,虽然是许多人都忽略的情况,却是导致岳飞被杀掉的最后一根稻草。那就是关于十二道金牌的事。
有必要分析下,为什么要连续发过来十二道金牌命令岳飞撤军?
假如岳飞平时表现出来的,是什么都听赵构的,我想,既不会出现十二道金牌的事,大概率也不会杀掉岳飞。
也许有人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句话本身没错,但是一定要区分具体情况。在细枝末节上,在战术层面,确实不能听皇帝的,因为皇帝不了解战场的具体情况,不可能做出特别符合实际的决策。
但是在战略层面,掌握信息的情况正好反过来了。任何一名将领,都必须无条件服从皇帝安排。
因为在战略上,皇帝掌握的信息,要更全面,皇帝看问题的角度,也会更能高瞻远瞩一些,反而是作为当事人的将领,因为只能观察到战场的情况,没有能力得到全面认识,大局观得不到充分体现。
就算再退一步,假设将领真的在战略上也超过了皇帝,难道不应该在这时候装傻,不要让皇帝忌讳吗?除非想自己当皇帝。
本来就害怕武将不听话,现在催你撤军,发了十二道金牌才见到效果,这样的岳飞,怎能不让皇帝猜忌?怎么能不让皇帝实施永绝后患的手法:杀掉这个将领!
虽然有点马后炮,我也想大胆猜测一下:如果岳飞一直很听话,见到第一道金牌就开始撤军,赵构就不会杀掉他。
听话的好孩子,没必要杀掉嘛。处理的都是不听话的。
迎回二圣与议论储君,都是直接指向了皇权变更,这就够砍掉十颗脑袋了,再加上不听指挥,那么站在赵构的角度,这个岳飞只能杀掉。
否则,万一哪一天岳飞玩点小心眼,那可够赵构喝一壶的。
所以说,岳飞之死,最主要的原因在他自己身上,如果不那么“作”,能够清醒地认识到如何与赵构相处才能做好自我保护,又怎么可能被赵构杀掉?
要知道,宋朝几百年当中,杀掉的大臣还真不多,最起码跟别的朝代比较,是这样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