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历史历史简书精品美文集萃
岳飞传:再谈岳飞之死,岳飞为什么不能“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岳飞传:再谈岳飞之死,岳飞为什么不能“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作者: 王俊杰猛 | 来源:发表于2018-01-17 20:08 被阅读52次

    简书 王俊杰猛

    岳飞传是大家熟悉的,岳飞之死是大家痛惜的。岳飞手握军/权,为什么不能拯救自己呢?岳飞死后,岳家军怎么样了?为什么没有人为岳飞伸冤?

    1、公元1127年,宋朝靖康二年,金人的铁蹄踏碎了汴梁梦华,中原遍地兵戈,北宋的徽钦二宗沦为俘虏。康王赵构被拥立称帝后一路南逃,这时有一个年轻的下级军官越级上书,要求赵构“亲率六军北渡,则将士作气,中原可复。”结果,这个军官被“妄议天下事”的罪名革职夺官,这个军官就是二十四岁的岳飞。

    2、公元1139年,绍兴九年,南宋朝廷和金国达成第一个和议。岳飞在鄂州听说宋金和议将达成,立即上书表示反对,申言“金人不可信,和好不可恃”。和议达成后,高宗赵构得意忘形,颁下大赦诏书,对岳飞等文武大臣大加爵赏。可是,诏书下了三次,岳飞都加以拒绝,表示:“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当时就给了高宗一个没脸,后来的事情又完全如岳飞所预料的那样,才过了一年,金国就撕毁和约,对南宋发动全面进攻。

    这两件事,足以证明,岳飞不仅没有所谓的“愚忠”,而且在同代的文臣武将中是最能坚持自己主张的一位。大家应该知道赵构是最大的主和派,而岳飞却是主战派,敢于旗帜鲜明地和皇帝持不同政/见,怎么会是愚忠?岳飞是“精忠报国”,可见岳飞的忠是和报国紧密相连的,而不是什么“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愚忠。

    岳飞传 简书 秦桧

    《岳飞传》有,赵构曾经召岳飞于寝阁中,对岳飞说“中兴之事,一以委卿”,但后来赵构又改变了主意,岳飞几次上表要求北伐,其中一次岳飞质问赵构 “比者寝阁之命,咸谓圣断已坚,何至今尚未决?”岳飞这样敢于直言、有主见的大将,心中考虑的是如何收复失地,救民水火,怎么说是愚忠呢?中//国历史敢于这样直言的有几人?

    岳飞的悲剧恰恰在于,他忠于自己的国//家和民族,敢于坚持自己的政//见,这难道不正是今天的我们应该提倡的吗?自己主战,而皇帝主和。这必然会引起了皇帝的嫉恨,这种矛盾在岳飞即将取得战场上的巨大胜利时而白热化。徽、钦二帝一个是赵构的父亲,一个是赵构的哥哥,如果他们回来了,赵构的皇位的合法性就受到极大挑战,这是赵构12道金牌紧急调回岳飞的根本原因,秦桧只是一个执行者和帮凶,而主谋是赵构。然而为什么历史上,秦桧成了陷害岳飞的罪魁祸首呢?岳飞的冤狱是赵构的孙子给平反的,孙子当然不能说爷爷的不是,尤其作为开创南宋王朝的皇帝,秦桧是执行者和帮凶,当然成了理所当然的替罪羊。

    秦桧 岳飞传 简书

    岳飞不能“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吗?话虽这么说,但真正做起来又谈何容易?弄不好,岳飞就会称为国//家的叛徒,祸灭九族。况且当时也不具备这样的条件,那时北伐的军队,除岳飞外,还有张俊、杨沂等等,岳飞只是其中一路。当秦桧遣使臣召岳飞班师时,岳飞认为 “时不再来,机难轻失”,没有撤兵。后来,秦桧把张俊、杨沂调回,然后用十二道金牌,强令岳飞撤兵。作为军事家的岳飞,知道孤军深入和后边没有朝廷支持的后果是什么,因此,撤兵是形势所迫,不得已而为之,而决不是岳飞什么愚忠的问题。况且,十二道金牌,见金牌,如皇帝亲临,历史上能连拒11道金牌的,恐怕也只有岳飞了。

    岳飞是不可能自立为王的,推翻送王朝,赶走金人,建立一个强盛的岳家王朝,不符合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道德法理,最主要的是,岳飞如果自立为王,也不符合当时的历史条件和人//民的意愿。

    岳飞传 秦桧 简书

    岳飞战功卓著,军纪严明,不贪财,不贪功,赵构曾经想为他营造府第,岳飞谢绝了,说“敌未灭,何以家为”。在封赏时,总是说“将士效力,飞何功之有”。

    岳飞身上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忠于国/家、热爱人/民、孝敬父母、爱护士兵,敢于直言,胸怀坦荡。因此岳飞传的故事人//民颂扬,千古流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岳飞传:再谈岳飞之死,岳飞为什么不能“将在外,君令有所不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iauo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