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来看,关注焦点的不同,无非是各人看待事情角度不同,其中有可取亦有不足。然而,因其触发的行动也会不同,进而,便形成了天差地别的人生。
“你是给谁学的?” 恨铁不成钢的老师盯着我说。我低头看着地面默不作声,我不回答老师问题的原因真的不是害怕挨揍,而是那时的我真的不知道答案。当时的我,脑子在飞速的思考“我究竟给谁学的呢?爸爸?妈妈?老师?同学?”你可能觉得我很幼稚,甚至带有些愚蠢的迹象,但是,我可以明确的告诉你“其实,我内心早就有了答案,学习就是给老师学的。”而且,我还有我的理由。你看每次老师讲完课,下午放学前就要布置好作业,然后,我要回家认真做完,第二天再拿给他检查,这不是很明显嘛?我的学习前前后后,是非对错不都是围着老师转嘛?学习,若不是给老师学的,那还能是给谁呢?
“你是给你自己学的,明白不?真是笨的出奇。学习学好了,以后享福的可是你,我是一点也捞不着,懂不……”我已记不清,小学五年(我读书时,小学还是五年制),初中三年,总计八年的时间,我被多少次问过这个终极问题,又有多少次被明确的给出了答案。然而, 当时的我的确理解不了,也压根想不明白。
现在回想那时那景,我猜,老师并没有做到把关注焦点从他身上转移到我身上,即便他给出了答案,甚至给出了论据,可依然无济于事。还好,这个困惑了我八年的问题,在读到高中的时候,终于想通了——原来,我真的是给自己学的。不过这已不重要,如果要是有如果呢?如果在最初的最初,小学老师就站在我的角度,从我的理解力出发,给我明明白白,清清楚楚的解释清楚了呢?让我从小就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呢?可惜,没有如果。
昨天,在讲课的时候,我注意到这样一句话,说的是:艺术家需要具备三种能力,即敏锐的感知能力,丰富的情感能力以及娴熟的专业能力。”为什么在我们来看,对于艺术创作中最为重要的专业能力,却放在最后呢?可能有人会不屑一顾的说:“你较什么真嘛,人家这就是并列关系,又不是递进或是转折关系。它们三个谁在前,谁在后根本就没区别。”或者说,若不是我在一处提出关注焦点的问题,大部分人可能根本觉察不到有什么不妥。等等,“觉察不到?”,可能这恰恰是艺术家与普通人的区别。试问“为什么同样的现象、人物等,在艺术家眼里就是与众不同的呢?而在大多数眼里却又是司空见惯的呢?”如此来看,敏锐的感知能力,可能真的是艺术创作的前提。再进一步,一切的创作都是感知,画家用绘画传递感知,歌唱家用歌曲传递感知,作家用文字传递感知,建筑家用建筑传递感知……
就拿我自己来说,由于每天写作的缘故,所以常常留意身边的人与事,有趣的、感动的、悲伤的、突发的……统统记录在案,当灵感枯竭时,当素材稀缺时,他们便排上了用场。
我们总说一个人的智商高,智商低,其实无非就是说那人解决问题的能力强,或是弱。那再深入思考一步,请问“如何提高智商呢?”我的答案就是转换关注焦点,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转变注意力,比如讨论问题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到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再比如买书的时候,从关注书的价格、封面到关注书的版次、印数,再比如观察某一领域时,从关注人们是如何成功的到关注人们是如何失败的。
转变关注焦点的神奇之处,是从原来关注某一件事上调整到关注另一件更为重要的事情上。此事实践的多了,智商的提高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