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儿子平时挺粗心的,经常会丢一些不该丢的分。上周他们单元考,他数学考了95,孩子挺高兴的说是全班前几,那我在看他的卷子的时候,发现他丢分的题并不难,不是不会做,都是错在粗心、没有好好审题,还有漏答上,我仔细一看就有点不开心,觉得这些分明明不该丢啊?都四年级了还像个低年级学生一样粗心漏答、不好好审题,这毛病是不是得赶紧改?
我就说,你看,你数学考了95分挺好的,但是这5分不该丢呀,结果孩子刚开始还挺开心,后面就把卷子扯走,不跟我说话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6732019/121272471fd44977.png)
我就想,又不高兴了,为啥呢?这还说都不能说了?
后来我就想明白啦,其实孩子考了95分,是不错的,是值得肯定的;我强调了丢了的分,给孩子带来你没做到、你没做好的负强化,把他原本考了95分全班前几的得到感、成就感和自豪感给冲淡了。
当然,我希望孩子更加仔细、好好审题,这个意图也没有错,主要是,我跟孩子的表达里面,“但是”和“应该”的部分,透露出了我情绪里有不满意不开心,和潜意识的评判和指责,被孩子感觉到了。
而且,我的好的意图,例如孩子有能力拿到分,希望孩子做事更仔细,学习习惯更好并没有精准表达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6732019/639babfaa5a803db.png)
总之,情绪理顺了,表达也需要改进。
其实,就我所知,有2种表达技巧,就是可以既肯定,又引导的:
如,“但是”这个词儿变成“同时”。
比如说你数学考了95分,同时这五分丢的很可惜,这句话呢给孩子感觉是爸爸妈妈看到我拿到的95分,也同时我丢的5分,让孩子知道我有做到做好的部分,也有可以提升的部分。
还有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在前面强调孩子做到的部分,比如说,哇,你看你的数学考了95分啊,这个成绩可是有真材实料,付出了努力的。虽然这5分丢的有点可惜。这样说的时候呢,孩子就会觉得,是的,家长看到了我95分的努力和付出,然后家长说到虽然有点可惜的时候,孩子自己就会去想,确实挺可惜的,我怎么能够把这5分得到呢,那自己的动力就产生了。
同时,我提醒自己,时刻放下自己完美主义的苛刻和评判,接纳平凡,允许错误,让自己、孩子和家庭氛围都更放松一些。
![](https://img.haomeiwen.com/i6732019/3ed32647f631892f.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