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正观教寺祖师殿之湛然大师

正观教寺祖师殿之湛然大师

作者: 一乘圆教如来禅 | 来源:发表于2021-03-15 03:56 被阅读0次

            正观教寺祖师殿

          位于浙江省金华市兰溪市梅江镇刘源村越龙山国际旅游度假区的正观教寺,祖师殿上供奉的祖师,正是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祖师早年曾经来正观教寺参学佛法,故立为中国梦新时代僧团效仿之榜样;以便砥砺禅行者和修道人,在菩提大路上勇猛精进,明心见性,早证道果。

                湛然大师

            是唐代天台宗的高僧,俗姓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其家世习儒学,幼年便超然有迈俗志。玄宗开元十五年(七二七年),他年十七岁,游浙东,寻师访道。至十八年(七三年),於东阳遇金华方岩,示以天台教门并授以《摩诃止观》等书,於是求学於台宗八祖左溪玄朗(西元六七三~七五四年)门下。玄朗知为道器,诲以所传天台教观的大旨,其後十馀年间专究此学。到天宝七年(七四八年),三十八岁,才在宜兴君山乡的净乐寺出家。既而往会稽的开元寺,就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广究律部。又在吴郡开元寺,敷讲《摩诃止观》。过了六年(天宝十三年,七五四年),玄朗圆寂,於是在东南各地盛弘天台的教法。当时禅、华严、法相诸宗,名僧辈出,各阐宗风,湛然慨然以中兴天台为己任,常对弟子说∶“今之人或荡於空,或胶於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从而祖述所传,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及其他凡数十万言,显扬宗义,对抗他家,於是台学复兴。天宝、大历间(西元七四二~七七九年),玄、肃、代三宗前後徵召他,都托病固辞。初住兰陵(今江苏武进县),晚年迁天台国清寺,以身诲人,耆年不倦,当大兵大饥之际,学徒来集的更多。德宗建中三年(七八二年),在佛陇道场圆寂。天台宗人尊为第九祖。一般称为荆溪尊者,又称妙乐大师。弟子有道邃、行满、元浩等三十九人,其中吴门元浩(~八一七年)於《法华》、《止观》之学深有所得,为湛然嘱累弟子。道邃、行满後来传教观於日僧最澄(西元七六七~八二二年),最澄尽写此宗的教籍以归,开立日本的天台宗。贤首宗的名德清凉澄观,早年亦尝从湛然受学止观及《法华经》、《维摩经》等疏。又有翰林学士梁肃,也曾从湛然学教观,深得心要,尝以《摩诃止观》文义弘博,删定为六卷,又述《止观统例》一卷等。其说出入儒释,和宋代理学极有关系。此外从湛然受学的人士,有李华等数十人。

                  湛然大师著作

            有《法华玄义释签》二十卷、《法华文句记》三十卷、《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四十卷,注释三大部,阐明智 教观的深旨。又有《金刚錍》一卷、《止观义例》二卷、《法华五百问论》三卷,建立自宗的正义,破斥他家的异解。此外有《摩诃止观辅行搜要记》及《维摩经略疏》各十卷,《维摩经疏记》六卷或三卷,《华严经骨目》二卷,《法华经大意》、《十不二门》、《始终心要》、《法华三昧行事运想补助仪》各一卷等。其中《十不二门》,原是《法华玄义释签》卷十四的一节,湛然在《释签》中,立色心、内外、修性等十种不二门,发挥本、迹十妙的深旨,後人以其说在天台教学上占重要的地位,录出别行,注解多到五十馀部。《玄义释签》、《文句记》、《止观辅行》、《金刚錍》、《始终心要》也都有後人的注解。

                  湛然大师主张

            湛然极力发挥智者的宗义,然而有时借助於《大乘起信论》,有时接近贤首家言,其独特的学说,是“无情有性” 论,他在《金刚錍》、《止观义例》及其他著作中,按依正不二、色心一如之理,说佛性遍法界,不隔有情、无情、一草一木、一砾一尘,皆有佛性。但他在这里所说的佛性,是三因(正因、了因、缘因),佛性中的正因佛性,即是法性,又即真如。他进而应用《起信论》的真如随缘不变说,来证明无情有性。依他说∶假如依不变随缘理,常住的真如和变化的万法是一体,有情、无情都不在万法之外,那就彼此真如同一。犹如波虽有清浊之分,湿性却无彼此之别。如《金刚錍》说∶“万法是真如,由不变故。真如是万法,由随缘故。子信无情无佛性者,岂非万法无真如耶?故法之称宁隔於纤尘,真如之体何专於彼我?是则无有无波之水,未有不湿之波。在湿讵间於混澄,为波自分於清浊。虽有清有浊而一性无殊,纵造正造依依理终无异辙。”

            其认为不仅有情具有佛性,无情也本来具有。原来早年从湛然受学教观的澄观,後来转入贤首宗,在所撰《华严大疏钞》中说∶“经(《涅盘经》)云∶`佛性除於瓦石’,论(《大智度论》)云∶`在非情数中名为法性,在有情数中名为佛性;’ 明知非情非有觉性。”(《疏》卷三十)又说∶“ 此段疏为遮妄执一切无情有佛义 ”  (《 钞 》卷五十二)湛然的《金刚錍》,主要对其说而发,间及唯识家的决定二乘及无性有情无佛性论。

                籍教悟宗:

            正观教寺立寺之道,在于秉承达摩大师“籍教悟宗”之主张,设立止观兰若弘法部,弘扬大乘顿教祖师禅,拟重振阐教雄风于当世。故,要弘传、精研、深悟、精研并弘传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的三部妙论:《十不二门论》《修心要论》《金刚錍》,以助具缘上上根器者证悟佛果于当下。

                    十不二门

         然此迹门。谈其因果及以自他。使一代教门融通入妙故。凡诸义释。皆约四教及以五味。意在开教悉入醍醐。观心乃是教行枢机。仍且略点寄在诸说或存或没。非部正意。故纵有施设托事附法。或辩十观列名而已。所明理境智行位法。能化所化意在能诠。诠中咸妙为辩诠内始末自他故。具演十妙搜括一化。出世大意罄无不尽。故不可不了十妙大纲。故撮十妙为观法大体。若解迹妙本妙非遥。应知但是离合异耳。因果义一自他何殊。故下文云。本迹虽殊不思议一。况体宗用秖是自他因果法故。况复教相秖是分别前之四章。使前四章与诸文永异。若晓斯旨则教有所归。一期纵横不出一心三千世间即空假中。理境乃至利益咸尔。则止观十乘。成今自行因果。起教一章。成今化他能所。则彼此昭著法华行成。使功不唐捐所诠可识。故更以十门收摄十妙。何者。为实施权则不二而二。开权显实则二而不二。法既教部咸开成妙故。此十门不二为目。一一门下以六即检之。本门已广引诚证。此下但直申一理。使一部经旨皎在目前。

         一者色心不二门。二者内外不二门。三者修性不二门。四者因果不二门。五者染净不二门。六者依正不二门。七者自他不二门。八者三业不二门。九者权实不二门。十者受润不二门。是中第一从境妙立名。第二第三从智行立名。第四从位法立名。第五第六第七从感应神通立名。第八第九从说法立名。第十从眷属利益立名。一色心不二门者。且十如境乃至无谛。一一皆可总别二意。总在一念。别分色心。何者。初十如中相唯在色。性唯在心。体力作缘义兼色心。因果唯心。报唯约色。十二因缘苦业两兼。惑唯在心。四谛则三兼色心。灭唯在心。二谛三谛皆俗具色心。真中唯心。一实及无。准此可见。既知别已摄别入总。一切诸法无非心性。一性无性三千宛然。当知心之色心即心名变。变名为造造谓体用。是则非色非心而色而心。唯色唯心良由于此。故知但识一念。遍见己他生佛。他生他佛尚与心同。况己心生佛宁乖一念。故彼彼境法。差差而不差。

         二内外不二门者。凡所观境不出内外。外谓托彼依正色心。即空假中。即空假中妙。故色心体绝。唯一实性无空假中。色心宛然豁同真净。无复众生七方便异。不见国土净秽差品。而帝网依正终自炳然。所言内者。先了外色心一念无念。唯内体三千即空假中。是则外法全为心性。心性无外摄无不周。十方诸佛法界有情性。体无殊一切咸遍。谁云内外色心己他。此即用向色心不二门成。

         三修性不二门者五染净不二门者。。性德秖是界如一念。此内界如三法具足。性虽本尔。藉智起修。由修照性。由性发修。存性则全修成性。起修则全性成修。性无所移修常宛尔。修又二种。顺修逆修。顺谓了性为行。逆谓背性成迷。迷了二心。心虽不二逆顺二性。性事恒殊。可由事不移心。则令迷修成了。故须一期迷了照性。成修见性修心二心俱泯。又了顺修对性有离有合。离谓修性各三。合谓修二性一。修二各三共发性三。是则修虽具九。九秖是三。为对性明修故合修为二。二与一性如水为波。二亦无二亦如波水。应知性指三障。是故具三。修从性成。成三法尔。达无修性唯一妙乘。无所分别。法界洞朗。此由内外不二门成。

         四因果不二门者。众生心因既具三轨。此因成果名三涅槃。因果无殊始终理一。若尔因德已具。何不住因。但由迷因各自谓实若。了迷性实唯住因故。久研此因因显名果。秖缘因果理一。用此一理为因。理显无复果名。岂可仍存因号。因果既泯理性自亡。秖由亡智亲疏。致使迷成厚薄。迷厚薄故强分三惑。义开六即名智浅深。故如梦勤加空名惑绝。幻因既满镜像果圆。空像虽即义同。而空虚像实。像实故称理本有。空虚故迷转成性。是则不二而二立因果殊。二而不二始终体一。若谓因异果因亦非因。晓果从因因方克果。所以三千在理同名无明。三千果成咸称常乐。三千无改无明即明。三千并常俱体俱用。此以修性不二门成。

         五染净不二门者。若识无始即法性为无明。故可了今即无明为法性。法性之与无明遍造诸法。名之为染。无明之与法性。遍应众缘号之为净。浊水清水。波湿无殊。清浊虽即由缘。而浊成本有。浊虽本有而全体是清。以二波理通举体是用。故三千因果俱名缘起。迷悟缘起不离刹那。刹那性常缘起理一。一理之内而分净秽。别则六秽四净。通则十通净秽。故知刹那染体悉净。三千未显验体仍迷。故相似位成六根遍照。照分十界各俱灼然。岂六根净人谓十定十。分真垂迹十界亦然。乃至果成等彼百界。故须初心而遮而照。照故三千恒具。遮故法尔空中。终日双亡终日双照。不动此念遍应无方。随感而施净秽斯泯。亡净秽故以空以中。仍由空中转染为净。由了染净空中自亡。此以因果不二门成。

         六依正不二门者。已证遮那一体不二。良由无始一念三千。以三千中生阴二千为正。国土一千属依。依正既居一心。一心岂分能所。虽无能所依正宛然。是则理性名字观行。已有不二依正之相。故使自他因果相摄。但众生在理果虽未办。一切莫非遮那妙境。然应复了诸佛法体非遍而遍。众生理性非局而局。始终不改大小无妨。因果理同依正何别。故净秽之土胜劣之身。尘身与法身量同。尘国与寂光无异。是则一一尘刹一切刹。一一尘身一切身。广狭胜劣难思议。净秽方所无穷尽。若非三千空假中。安能成兹自在用。如是方知生佛等。彼此事理互相收。此以染净不二门成。

         七自他不二门者。随机利他事乃凭本。本谓一性具足自他。方至果位自即益他。如理性三德三谛三千。自行唯在空中利他三千赴物。物机无量不出三千。能应虽多不出十界。界界转现不出一念。土土互生不出寂光。众生由理具三千故能感。诸佛由三千理满故能应。应遍机遍欣赴不差。不然岂能如镜现像。镜有现像之理。形有生像之性。若一形对不能现像。则镜理有穷形事不通。若与镜隔则容有是理。无有形对而不像者。若镜未现像由尘所遮。去尘由人磨。现像非关磨者。以喻观法大旨可知。应知理虽自他具足。必藉缘了为利他功。复由缘了。与性一合方能称性。施设万端则不起自性化无方所。此由依正不二门成。

         八三业不二门者。于化他门事分三密。随顺物理得名不同。心轮鉴机二轮设化。现身说法未曾毫差。在身分于真应。在法分于权实。二身若异何故乃云即是法身。二说若乖何故乃云皆成佛道。若唯法身应无垂世。若唯佛道谁施三乘。身尚无身说必非说。身口平等等彼意轮。心色一如不谋而化。常冥至极称物施为。岂非百界一心。界界无非三业。界尚一念三业岂殊。果用无亏因必称果。若信因果方知三密有本。百界三业俱空假中。故使称宜遍赴为果。一一应色一一言音。无不百界三业具足。化复作化斯之谓欤。故一念凡心已有理性三密相海。一尘报色同在本理毗卢遮那。方乃名为三无差别。此以自他不二门成。

         九权实不二门者。平等太慧常鉴法界。亦由理性九权一实。实复九界权亦复然。权实相冥。百界一念不可分别任运常然。至果乃由契本一理。非权非实而权而实。此即如前心轮自在。致令身口赴权实机。三业一念无乖权实。不动而施岂应隔异。对说即以权实立称。在身即以真应为名。三业理同权实冥合。此以三业不二门成。

            十受润不二门者。物理本来性具权实。无始熏习或权或实。权实由熏理常平等。遇时成习行愿所资。若无本因熏亦徒设。遇熏自异非由性殊。性虽无殊必藉幻发。幻机幻感幻应幻赴。能应所化并非权实。然由生具非权非实成权实机。佛亦果具非权非实为权实应。物机应契身土无偏。同常寂光无非法界。故知三千同在心地。与佛心地三千不殊。四微体同权实益等。此以权实不二门成。

        是故十门门门通入。色心乃至受润咸然。故使十妙始终理一。如境本来具三。依理生解故名为智。智解导行行解契理。三法相符不异而异。而假立浅深设位简滥。三法秖是证彼三理。下之五章三法起用。既是一念三千。即空假中成故有用。若了一念。十方三世诸佛之法本迹非遥。故重述十门。令观行可识。首题既尔览别为总符文可知。

              十不二门中心思想

            为十种不二法门,为汉传佛教天台宗所立,以显示观心大纲。为天台宗高僧湛然的《十不二门》所讲述,十不二门为相互圆融,一念三千即可领悟十妙。 指天台宗所立十种不二法门,以显示观心之大纲者。湛然据智顗之法华玄义所说之十妙,赋予实践之解释,即由迹门十妙立色心不二乃至受润不二等十门,称为十不二门。一般认为十不二门是互不相容、对立的,但由法华圆教来说,十不二门系显示相互圆融,一体不可区分。故从凡夫现实之一念而言,一念本自圆满具足宇宙之一切,观自身为无实体之空,但为虚假之现象,即可悟入十妙之理。

              十不二门基本内容

            色心不二门。内外不二门。修性不二门。因果不二门。染净不二门。依正不二门。自他不二门。三业不二门。权实不二门。受润不二门。

                    “不二”释义

            法华时以前的四时三教,为顺物情为实施权,隔历不融,即称为二。到了法华时,佛随自意开显圆实之理,遍融互摄,平等一如,所以总称为不二。

              《始终心要》

            【唐】天台九祖荆溪湛然大师 述

            夫“三谛”者,天然之性德也。中谛者,统一切法;真谛者,泯一切法;俗谛者,立一切法。举一即三,非前后也。含生本具,非造作之所得也。悲夫!秘藏不显,盖“三惑”之所覆也。故无明翳乎法性,尘沙障乎化导,见思阻乎空寂。然兹三惑,乃体上之虚妄也。于是大觉慈尊,喟然叹曰:“真如界内,绝生佛之假名。平等慧中,无自他之形相。但以众生妄想,不自证得,莫之能返也。”

            由是立乎三观,破乎三惑,证乎三智,成乎三德。空观者,破见思惑,证一切智,成般若德;假观者,破尘沙惑,证道种智,成解脱德;中观者,破无明惑,证一切种智,成法身德。然兹三惑、三观、三智、三德,非各别也,非异时也。天然之理,具诸法故。然此三谛,性之自尔。迷兹三谛,转成三惑。惑破,藉乎三观;观成,证乎三智;智成,成乎三德。从因至果,非渐修也。说之次第,理非次第。大纲如此,网目可寻矣。

            《金刚錍》相关背景

            此论根据《法华经》一切有情、无情皆成佛之说与《大乘起信论》之唯识思想,而主张不但一切有情具有佛性,即使草木亦有佛性,皆可成佛。此论后来成为赵宋天台宗教义之特色,并对日本佛教产生重大影响。

            “金刚錍”或“金錍”一语,出自《大般涅盘经》卷八〈如来性品〉,原指医生为恢复盲人视力动眼膜手术所用的锐刀,引申为使众生破迷开悟的灵丹妙药。

            本书题下注云:“圆伊金錍,以抉四眼无明之膜,令一切处悉见(毗卢)遮那佛性之旨。偏权疑碎,加之以刚。假梦寄客,立以宾主。观者恕之。” 本论从假借梦境与野客的问答处着手,从《涅盘经》的“佛性如空”说起,引经据典对“瓦石非佛性”之说加以驳斥,依据天台“法报应三身应具足佛性”的立场,以论述佛性有普遍性以及局限点,从而力主非情也有佛性。后半部分则提出有关佛性、无情、唯心、众生、佛土、成道、真如、譬喻、观心等四十六项问答,表述观道、教义、理具三千的天台教行。

            本书注疏不少。中国方面有智圆《金刚錍科》一卷、《金刚錍显性录》四卷,明旷《金刚錍私记》二卷、善月《金刚錍义解》三卷(现存中卷一卷)、仁岳《金刚錍科》一卷、可观《金錍论义》一卷、时举《金錍论释文》三卷等。日本方面有最澄《注金錍论》一卷、证真《金刚錍论私记》一卷、经历《金刚錍论记》二卷(写本)、凤潭《金刚錍论逆流批》三卷、慧澄《开讲要义》等。

    越龙山正观教寺欢迎你

              《金刚錍》

            自滥沾释典,积有岁年,未尝不以佛性义经怀。恐不了之,徒为苦行;大教斯立,功在於兹。万派之通途,众流之归趣,诸法之大旨,造行之所期。若是而思之,依而观之,则凡圣一如,色香泯净,阿鼻依正全处极圣之自心。毘卢身土,不逾下凡之一念;曾於静夜,久而思之,思之未已,怳焉如睡?不觉寱云:无情有性。仍於睡梦,忽见一人云:仆野客也。容仪粗犷,进退不恒,逼前平立。谓余曰:向来忽闻,无情有性,仁所述耶?余曰:然。

            客曰。仆忝寻释教,薄究根源,盛演斯宗,岂过双林最後极唱究竟之谈?而云佛性非谓无情,仁何独言无情有耶?余曰:古人尚云一阐提无,云无情无,未足可怪。然以教分大小,其言硕乖。若云无情,即不应云有性;若云有性,即不合云无情。

            客曰:涅盘部大,云何并列?余曰:以子不闲佛性进否,教部权实,故使同于常人,疑之。今且为子,委引经文,使后代好引此文,证佛性非无情者,善得经旨,不昧理性,知余所立,善符经宗。今立众生正因体遍,经文亦以虚空譬之,故三十一《迦叶品》云:众生佛性,犹如虚空,非内非外。若内外者,云何得名一切处有?请观有之一字,虚空何所不收?故知经文不许唯内专外。故云:非内外等及云如空。既云众生佛性,岂非理性正因?

            次迦叶问云:何名为犹如虚空?佛乃以果地无碍而答迦叶,岂非正因因果不二?由佛果答,迦叶乃以权智断果,果上缘了悉皆是有,难佛空喻法喻不齐。故迦叶云:如来佛性涅盘是有,虚空应当亦是有耶?佛先顺问答,次复宗明空先顺问云:为非涅盘说为涅盘。非涅盘者,谓有为烦恼,为非如来,说为如来。非如来者,谓阐提二乘;为非佛性,说为佛性。非佛性者,谓墙壁瓦砾。

            今问:若瓦石永非,二乘烦恼亦永非耶?故知,经文寄方便教,说三对治,暂说三有,以斥三非。故此文后,便即结云:一切世间。无非虚空,对于虚空,佛意以瓦石等三以为所对。故云:对於虚空,是则一切无非如来等三。迦叶复以四大为并,令空成有,故迦叶云:世间亦无非四大对,四大是有,虚空无对,何不名有?迦叶意以空无对,故有之大也。

    正观教寺欢迎你

            佛于此后舍喻从法,广明涅盘不同虚空。若涅盘不同,余二亦异。故知,经以正因结难,一切世间何所不摄?岂隔烦恼及二乘乎?虚空之言何所不该?安弃墙壁瓦石等耶?佛后复云:空与涅盘,虽俱非世摄,涅盘,如来有证有见。虚空常故,是故不然,岂非正与缘了不同?次佛复宗,显空非有,故恐世人,以邪计空,为佛性喻,更以一十。

            复次,而遮其非初云:世人言虚空者,名为无色、无对、不可见。佛言:此即心所,三世所摄。语似心所,故佛破之。世言身内,何殊心所?复次外道言:虚空者即是光明,佛言亦是色法,世言身内,何殊色法?有云住处,世言身内,岂非住处?有云次第,世言身内,必须随身刹那时运。

            有云:不离三法,一空、二实、三者空实。佛言:若言空者,有处无故;若言实者,空处无故;若言空实,二处无故。世言身内,犹阙外计空及二俱。

            有云:作法,如去舍等,世言身没,与真相应,即同作法。有云:无碍处,佛言有分,有具余处无故。世言身内,余处则无。有云:有并合。佛言:合有三种:一如鸟投树,二如羊相触,三如二指已合。世言身内,如二指合。

        (限于篇幅余文暂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正观教寺祖师殿之湛然大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ehcl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