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拯救我的颈椎,最近买了一个读书架。今天终于到了,吃了晚饭开始看书,马上投入使用。在夹两本不同的书的对比中,突然有种"小顿悟",明白了为什么《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要用良质(Quality)这个词的原因。
照片是夹这两本不同书的对比图,为了公平起见,都选择从书的中间部分打开。下面的两幅小图是同一本书,左边的可以看出书本在两侧都被夹子夹得很紧,整个书呈现出一种紧绷的状态。如果放掉一边的夹子的话,松开的一边书页马上就会翘起来。如右下的图呈现的样子。而上面的图是另一本,可以看到在只夹住左边的情况下书仍然是自然摊开的状态。发现这个对比感的时候我就跟女朋友说,你看这本书好“放松”,可见做工质量比之前那本好多了。说完这句话,突然意识到质量的英文就是Quality啊。
放松的那本书是我上大学时哲学系第一门课--哲学通论的教材,从我拿到它到现在已经有8年之久了,作为一个常年接触纸质书的人,每次摸到它都有种稳定放松的感觉。而紧绷的那本书是今年才买的一本社科畅销书,买了不久,也只是看过一遍,但书的扉页已经脱胶掉页了。
我可以感受到不同的书的紧绷和放松,进而用“质量”这个词去界定两者的不同。继续思考下去,为什么或有这样不同状态的表现?为什么书的质量会不同?我能想到的就是材料和做工。说材料的质量就是说纸的质量,而作为材料的纸其实也是由相应的工艺将纸的原材料变成纸。成为纸之后还有书籍的加工工艺。那么两本不同质量的书的背后的差别其实是一道道工序体现出的制作的机器和人的技艺和状态的差别,而机器的状态--在《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中也说得很清楚--也跟制作、使用和维护机器的人的状态相关。归结下来,书的质量中凝结了一连串的人(制作机器)--机器(造纸用)--人(造纸工人/使用、维护机器)+人(制作机器)--机器(制作书用)--人(做书工人/使用、维护机器)的状态。归结到最后,还是制作纸和书的人的状态,这种状态的好坏应该用什么词去界定和区别呢?背后的根源又是什么呢?我想(Pirsig估计也是这么想的)不用再增加更多的词,作品本身的质量就是他们作为制作人技艺的体现,Quality--良质!
相比于触摸和观察的体验,读书架这一第三方媒介,让我更加直观地看到了书的紧绷和放松状态的对比,看到了书的质量,看到了隐藏在书的质量背后,不同状态的人与机器的意识映射结合,拥有热情和技艺的人在书的状态中所体现的“良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