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良质

作者: 樊雯婷 | 来源:发表于2016-07-24 13:39 被阅读79次

    文/樊雯婷

    刚开始看到《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个书名的时候,我觉得挺奇怪的,禅字倒没怎么注意,但是一看到摩托车维修,我就联想到了枯燥的说明书,啊,不会是那种类型的书吧,还好,看了一下介绍,和我想象得完全不一样,看过很多地方有推荐,所以一直放在书单里,这个月终于翻出了读完了。

    不是那么难读,也不是那么好读,虽然很多地方没读懂,但也觉得兴趣盎然,特别是作者的某些思想角度,非常有意思,只是关于哲学方面的逻辑论证,看得让人有些晕头转向的。

    这本书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是很舒服的,它并不是一直在讲作者想讲述的东西,而是讲一会,穿插一下作者旅行的经历,一边叙述、一边议论,两者看起来似乎不太相关,其实又有所联系,因为思维的延伸和停顿就在那些旅途的叙述中,就像我们看书看到某个地方,不自觉地停顿下来一样,我们必须在这时思考一下,消化一下,才能更深入的理解作者的意思,才能享受沉浸在阅读思考中的快乐。

    一本书里总是有让人印象深刻的地方,这本书自然也不例外,作者一直思考的问题,一直被苦苦困扰的问题,是良质,或者说是古典主义(理性)与浪漫主义(感性、艺术)之间的冲突。

    良质,从一开始我都没太弄懂这究竟是什么,作者花了大量的篇幅来讲到底什么是良质,又该如何定义它。我读完了整本书后,对良质有了一些模糊的了解,我认为自己还没有相应的水平在作者描述的基础上去准确地阐述良质,我只能取一个小小的方面来讲讲作者某些有趣的观点。

    斐德洛(曾经的作者)在大学里教授修辞学,这门学科强调的是掌握沟通的理性基础,必须介绍基本的逻辑学,以及如何撰写一篇论文的方法。

    刚开始教这门课的时候,斐德洛对这种结构尚算满意,然后他总觉得哪里有些不对劲,他觉得没有任何一位作家是依照这种严谨、有条理、客观而又讲究方法的步骤在写作,而这却是理性所要求的。他发现他这样授课,学生无法想出可以表达的东西。

    他有一个女学生,戴着一副很厚的眼镜,想要写一篇关于美国的五百字短文,他觉得这样对她可能有点难,于是就要她把题材缩小,只谈波斯曼(大约是他们所在的小镇)。

    她是一个很努力很认真的,但却是个非常乏味的人,从她身上找不出一丝创意,她那厚厚的镜片底下,无神的双眼好像做苦工的人一样。她是真的想不出任何东西来,因而她对自己的无能也十分难过。

    这让斐德洛很吃惊,于是他说,那你就写波斯曼的大街吧,可是一堂课下来,她急的哭了,却仍什么都写不出来。

    斐德洛震怒了,他觉得她没有用心观察,于是他说,那你就把主题缩小到大街上的歌剧院——从歌剧院左手边上面的砖块开始吧!

    于是,这位女学生坐到对街的汉堡摊旁,开始写第一块砖,然后第二块砖,在写第三块砖的时候,她停不下来了,别人以为她疯了,但她就这样写了5000字。

    这件事引起了斐德洛的思考,他想她之所以会卡住,是因为她只想重复听过的事,她想不出波斯曼有什么值得重复写下来的地方,她不知道自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观察,而不在乎别人说过什么。而当她得面对一块砖的时候,她必须直接地、不受任何阻碍地观察这块砖。

    他后来在课堂上又做了这样的实验,他要求所有的学生花一个钟头描写他大拇指的背面,一开始大家觉得很滑稽,但是每一个人都照做了,且没有人抱怨不知从何下笔。

    然后他又把题材改为钱币,于是所有的人都在奋笔疾书。一旦他们发现能自己直接观察,就会明白有无穷的题材可写。也许这些微不足道,但这终究是自己的作品,而不是模仿别人之作。做过这种练习的学生,文章都流畅得多且有意思多了。

    其实这样写作很简单的原因是,你尝试了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阐述问题。有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很多道理其实都是一样的,只是阐述的方式或语言的表达方式不一样。比如西方的基督和东方的佛学,很多东西都是通的,不过是所创造出来的世界不一样,描述不一样罢了。

    我看到这一段的时候,不禁思索自己写作的过程,不能说我的文风不会受到阅读的影响,但是我倒从未想过模仿某一位作家,或者在写作前列好详细的提纲,想好要运用什么样的修辞方法,因为我这样做过几次,发现完全是无用之功。因为我写着写着,有些东西就偏离了我原来的航线,我是在写的过程中知道自己该如何去写,在写的过程得到了一些新的想法。

    因为我在这里,所以我才写出了这些文字。

    另外,说说小说,小说的创作是很难的,因为你要构建整个世界,你觉得这个世界在你的掌控之中,你操控着所有人物的命运,你可以不受现实世界的限制,你喜欢这种无所不能的感觉。可是当你一旦真正开始写作,你就会发现,你能控制的地方其实不如你想象的那么多,就像你不如你自己所想象得那么了解你自己一样。

    即使你能把自己分裂成不同的人格,去想象符合这种人物的性格,想象他们该有怎样的言行,可你时常还是会觉得自己身处在迷宫之中,所有的细节你要一点点建造,让迷雾渐渐散去。

    想想斐德洛教授学生写作的方法,观察、描述,然后在这个过程中,你总会产生一些想法,对于不知道如何下笔,不知道如何表达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对于那些想提高写作能力的人而言,能动笔去写,就提高的第一步。

    这些细节的展现和完善,是写作良质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想想你看过的故事,你看过的电影,当提到它们的时候,你的脑海里出现的是否是哪些细节?也许很久以后故事情节你已经记不太清了,但是总归有那么一两个细节,是印在了你的脑海里的。

    而每个故事的构架总归都是差不多的,好看与否,细节起了很主要的作用。

    我觉得斐德洛的这种方法就是让写作中的良质自然呈现出来,让我们再来看看他对良质的描述,以加深我们对良质的理解。

    所谓的良质是你所喜好的事物吗?历史上的伟大艺术家如拉斐尔、贝多芬、米开朗琪罗,他们把人们喜好的事物表达出来。他们人生最重要的目标是用深刻的方法引导人们的感觉。

    作者说,如果我们把我们世界中的良质取出来,那么我们这个世界就和《1984》和《美丽新世界》无异。

    作者还说——

    如果我们想改造世界,使它更适合人类居住,改革的方法不是从政治方面着手,因为各种政治活动只不过是社会良质的产物。除非社会有正确的价值观,否则它的运作就不会正常。而社会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首先个人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如果想要改造世界,就要从一个人的心灵、头脑和手开始改造,然后由它们向外发展。

    我觉得这也是一种良质自然流露的形式,想想我们现在的自由市场经济,想想人类历史上那些关于自由和人性的解放,想想良质是否一直存在,一直在引导着我们的方向呢?

    就像在写作的过程中,你的文字,你的想法,你的感受,就这样在你的笔尖渐渐流淌出来,呈现出良质的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作的良质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wawj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