碾麦场的记忆
作者:田敏
每当夏收来临,望着一辆辆联合收割机,在田野上轻松的穿梭着,并将流金似的麦子装进了大卡车里,我的思绪不由得又回到了四十多年前。
农村体制改革前,农业机械化程度还较低,特别是收麦收,靠的是人割人装,牛拉牛载,总之全部是高强度的劳动活。那时候,农业社劳动力充足,也没有外出打工的现象,全是人海战。为了宣传鼓劲造势,方显龙口夺食颗粒归仓的重要性,各级政府还要出数期蜡版刻字,红黑套印的《夏收战报》或《三夏战报》。 夏收,主要是收和碾,收的时间要比碾的短些,也就是三分割七分碾吧,这就把碾场的事儿放在了重中之重。
开镰前,乡亲们都要去赶一次集,也就是人们所说的“杈把扫帚会”。集市上人们的脚步都很快,因为收割大战在即,没有心事在集市上转悠,互相购置更新一些碾场必备的杈把,扫帚,木铣,簸萁等工具和生活用品,匆匆返回。 大集体时,碾麦场有大有小,各生产队至少都在两块以上,面积都在四五亩左右。在小麦即将入场前,队长就要提前安排数名年龄较大的长者,对场基进行处理,我们那里叫泼场。先用牛拉着铁耙,把场基打虚,再泼上水,用碌碡拖着用麦秸干做的拖子,一层一层碾压,最后撒上麦衣碾平封口。 麦子是边割边载,麦子陆续入场后先在麦场的一周积成垛子,等全部割完之后就开始碾打了。 碾打麦子的过程分五步:第一部是摊场。天刚蒙蒙亮,全队数十号社员就入了场。一部分男劳力在麦积上,用二齿撅往下搂麦个子。另一部分男劳力用数辆推插车,装满麦个子向四处分散;最后一部分以女劳力为主,将不断送来麦个子用镰刀逐一打开,一层一层隆起,让充足的夏日阳光进行暴晒。 第二步是碾场。麦子摊开晒上几个时辰后,麦秸中就发出了噼噼啪啪的脆响声。这时,场长弯下腰,抽一把麦子,将麦穗在手里揉一下,觉得晒干了就决定开碾。由于首次碾压,麦摊较厚,牲口拉着碌碡在起伏中东摆西摇,难以进入。这要靠旁边众多人的大声吆喝和捉场人扬鞭抽打,牲口才能拉着碌碡呼哧呼哧的进入碾麦的角色。然后,捉场人用手中较长的缰绳慢慢放开,由小圈到大圈,圈圈相扣,收放自如。第三步是翻场。碌碡在摊开的麦子上反复转圈,上半层麦穗碾压基本到位,下半层还生熟,需要彻底翻过来,再进行碾压。这时在一旁待命的名全体社员立刻行动起来,有的拿着铁杈和木杈,有的拿着三股杈和四股杈,三四十人排成一行,很用力地朝着一个方向翻动,边翻边退。翻场后再经过反复碾压,数次擞场后,才能将麦穗颗粒碾净,擞场要比翻场稍微轻松些。第四步是起场:这是碾场中的关键,也是最耗费人力的一道工序。首先将碾扁的麦秸用杈挑成大小相等的麦秸堆,其次用两轮推杈车推,或用杈把挑将麦秸堆源源不断送往麦积处。麦积处又由三人组成,下面二人为搭麦秸,这个活要有很好的臂力和耐久力才能适应,要不停的用杈把,将麦秸送往数丈高。上面一位要是圆积高手,一人在高处要承接下面两人源源不断挑上来的麦秸,迅速的抱圆。不得有半点迟缓,一时疏忽,整个麦积就会坍塌。与此同时,另一部分人要用拥板,刮板,木铣扫帚等诸多劳动工具,将碾出来的“毛货”凑拥在一起成堆,并把场底打扫干净。 第五步是扇场。在碾麦场上,有风的时候可以扬麦子,没有风了就得用扇车扇麦子。扇麦子一组要由十人左右组成。一个人坐在扇车上揺簸萁,两个人搭麦粒,一个人扫浮在麦粒上面的短秸秆和杂物,四个人轮流踩扇车。揺簸萁的人要不怕脏不怕呛,摆力要均匀;搭麦人要臂力好,投放要准确踩扇车的人一要腿力有功夫,踩力要均匀。扫浮物人行动要迅速,手脚要麻利。最后形成干干净净的金黄色诺大圆锥体。每次扇麦子这拨人出场时,已是满天星斗了…… 。
如今,这些繁琐的碾麦子工序早已告别了农村,但是它作为传统农耕文化,毫无疑问在农村人历史上留下了宝贵的一页。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