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遇到了那么多生与死的话题。先是单位一位同事心梗突然去世。后又一位关系密切的同事亲人癌症去世。年纪都不大,前者五十来岁,后者六十出头。
想起今年3月份刚过完年,单位党支部书记来参加人大代表审查访谈,我才发现他左腮肿得老高。我以为是牙龈肿痛。便和他开起了玩笑:"领导,你是不是过年酒没喝好,口腔消毒不够,细菌没杀死,所以坏事了?"
他听了哈哈大笑:"要再多喝点高度白酒,是吧?"
谁知道,短短三个月过后,便传来了他去世的噩耗。原来他右腮肿并不是牙龈的事,而是因为一种罕见的白血病。
有人说,除了生死,没有大事。生死面前,一切似乎都显得不值一提。
上午帮同事看了一会人大代表审查材料,又接待了组织部的现场审查。内心感慨,把一个自由鲜活的生命生生摁进一个模子里,出来的要么是行尸走肉,要么就是虚假变形的模型,不会有生命力。如果人生一直是这么无聊又无趣的话,真是生不如死了。
想起了以前读过的的一本书:《影响力》,里面曾谈到社会认同。社会认同原理指出,在判断何为正确时,我们往往会根据别人的意见行事。这一原理尤其适用于我们对正确行为的判断。
特定情形下,我们在判断自己的某一行为是否正确时,我们的依据往往会取决于其他人是怎么做的。特别是在我们自己不确定,情况不明或含糊不清、意外性大的时候,我们最有可能觉得别人的行为是正确的。
事实上,大多数时候,很多人都在做的事,也的确是应该做的事。但问题是,社会认同的这一特点,为我们判断如何行事提供了一条方便的捷径,但同时,如果我们总是选择使用这条捷径,也很容易被商家算计,甚至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丧失掉自我。
无数实验与研究表明,我们对社会认同的反应方式完全是无意识的、条件反射式的。如此一来,偏颇的甚至伪造的证据也能愚弄我们。最典型的,比如,在喜剧片里人为加上机器模拟的人的笑声,会让我们觉得片子更加幽默,就是典型的社会认同原理在起作用。社会认同原理非常普遍又有力,连是生是死这样根本性的决定都要受他左右,比如著名的富士康"十二跳",很大程度上可能与媒体的推波助澜形成的社会认同有关。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在我们并不确定的时候,我们很乐意对社会认同这种集体智慧投入极大的信任。其实,人群很多时候都是错的,因为群体的成员并不是根据优势信息采取行动,而只是基于社会认同原理在机械反应。
优势信息是什么呢?也许它关乎的是更宏大的多维空间信息,也许它来自见微知著的心灵密码。这个需要我们自己的判断。
曾经做过一个梦。梦里看到了那头小鹿,她受了很严重的伤。地裂了。有过放弃,可是,她还是活下来了,慢慢的向前,找到了自己的家。世界很静,虽然有些孤独,她仍然淡然相信,不论怎样,她都能找到她的生命之光。她可以重回阳光健壮,在森林里无忧的奔跑。
我知道这个小鹿其实就是我自己。
莫泊桑说,生活永远不可能像我们想像的那样好,但也不会像我们想像的那样糟糕,无论是好的时候,还是糟糕的时候,都一定要坚强。人面对坚强和脆弱的能力,远远超乎自己的想像。
生死是大事。活着一天就全力以赴,爱家人爱朋友,爱事业。追随自己的内心吧,无关对错。人生会有很多种角色,我们天生不是为某一种角色而来。我们最终还是要做回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