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词的演进:
初起之时,文人写词,很多都是仕宦中地位很显达的,韦庄是宰相,冯延巳是宰相,晏殊是宰相,欧阳修做到副宰相,范仲淹曾带兵在西夏边境防守,都是功名、事业、文章、道德不可一世的人物。
词到了南宋末年,写词的人大都是事功上没有什么大成就的人。这些词人的作品好不好?一个作家的作品感发的生命是最重要的。一篇作品的好坏,一个大诗人跟一个小诗人的分别,就是因为他的感发生命是有厚薄、大小、深浅种种不同的。
对韦庄、晏殊、欧阳修,个人的品德先不管,他既然做到一国宰相的地位,他对国事就必然要有所关心。
香港的一位学者饶宗颐就曾说:冯延巳有鞠躬尽瘁的“开济老臣怀抱”,他自己的命运与南唐国家的命运是结合在一起的,他负担着自己国家的成败危亡,怎能不关心自己的国家呢?他的环境、地位迫使他去关心。作为一个作者,总是关心面越广越大的,他的感发生命就越强,这是一定如此的。
作为作品,本质最重要的一点是感发的生命。直接传达感发的生命,是中国诗歌最早的一种传统,词最早也是这样。只是词在发展中经过了一个转变,这个转变的关键人物就是周邦彦。在中国词史上,周邦彦是一个“结北开南”的人物。他是北宋词的集大成者,但也结束了北宋词以写兴发感动为主的作风,并且开拓了南宋词的作风——以思力取胜,就是用思力的安排去写作(如同画画,先勾勒后描绘,用安排思索来写的)。南宋词人姜夔、吴文英、王沂孙都受他影响,辛弃疾例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