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看到书名时,颇让我提起兴趣的是”读书会“,可当我阅读完这本书的序言后,我发现这本书更侧重的是“生命的最后”。这本书是一个癌症晚期的母亲和一个儿子的读书故事。看完这本书后,我想起了电影的一句台词:“告别的时候还是要用力一些,多说一句可能就是最后一句,多看一眼可能就是最后一眼”。这本书的总体基调有点沉重,特别是对于与作者有着相似亲身经历的读者来说,里面的很多情节会感同身受。喜欢作者的平淡的语气,在母亲生命的最后时光,陪伴与参与,关照与交流,并肩坐在医院的候诊室里读书、讨论,就被这样的语气淡淡地叙述出来,没有太多的悲喜。伴随着余生的每一天。喜欢他们一起读过的那些文字,喜欢这种生命的交集,让死者和生者都得到慰藉。
在得知母亲胰腺癌晚期后,威尔一直不知道该如何面对这件事并自然地跟母亲沟通。偶然的一天,他们开始阅读同样的书,为了在母亲之后的化疗中两人可以一起探讨这本书。两个人的读书会就这么开始了。在固定进行的读书会期间,他们开始了一段阅读广度和人生深度的对话之旅。从热门惊悚小说到经典畅销书,从诗歌到悬疑故事,从异想天开到精神层次探讨。穿插着作者对儿时的回忆、母亲的不平凡经历、各自的人生际遇,借阅读,他们探讨了勇气、信仰、孤独,感恩、学习倾听甚至葬礼等多个话题,分享着各自对文字和生命的态度和观点。最终,他们可以真诚地交换彼此对死亡的观点了。正如威尔所说:书让我们彼此更贴近,让我更了解母亲的一生和她的选择。
“你最近在看什么书?”母子俩的读书会总是这么简单地开始,但这看似平常的问候,却一直贯穿到母亲生命最后的时光。他们共同读过、看过的小说有100多本,本书每一个章节的名字就是挑选了某段时间他们在讨论的书。为此,我也算是间接地加入了他们的读书会。就像他们在看《非普通读者》时提到的:“女王认为,阅读吸引她的原因,在于它是中立的:这正是文学最可贵之处。书对谁在阅读它们,或者谁没阅读它们毫不在乎。所有的读者都地位平等,包括她自己。”我想也是:在书的面前,读者没有贫富、尊卑、高下之分,只要你打开书,书中那些伟大的灵魂就会向我们敞开胸怀。
在读书会的交流过程中,威尔与母亲在精神上彼此接纳,他们分享了各自不同的人生。“书籍是带领我们探索彼此想法的媒介,让我们可以自然地探讨那些我们关心但又难以开口的话题,也一直能让我们在焦躁紧张时有话可聊。有时我们很深刻地讨论一本书;有时我们在谈话中发现了自己,而其实这些与那本触动我们的书及其作者并无关联。”“即使母亲和我行走在不同的人生旅途上,我们仍然可以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不必在意生病与否,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携手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通过阅读分享,作者与身患绝症的母亲建立起不一样的联系。共同阅读、交谈,并分享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这种缘于阅读而产生的默契是那么动人。在安静的病房谈论某一本书或者某一个情节,交谈、聆听、思考,时光仿佛停止流淌,喧嚣的世界安静了,疾病也仿佛偃旗息鼓……当我们大多数人在面对死亡时,除了内心长期深藏的恐惧与麻木之外,几乎没有办法。死亡是人类难以逃离的宿命,这种悲剧困扰着所有的人,正如书中所写,人们热衷于谈论死亡而对即将到来的死亡避之不及。可《生命最后的读书会》却给了我们另一个启示:选择什么样的方式去面对即将到来的死亡?如何在生命最后的旅程中走得更精彩?得了不治之症的母亲,她选择用阅读来面对病痛以及死亡的宣判,她没有怨天尤人,内心只有感恩,感恩所获得的一切离不开他人的努力付出。母亲用自己最喜欢的生活方式——阅读,与儿子共享生命中最温柔最慈悲的时光。
“你无法阻止波涛汹涌,但你可以学会踏浪而行。”这是《恢复理智》作者卡巴金的话,既是对罹患绝症的母亲和被迫面对的儿子的鼓励,也是我们在生活中束手无策时可以选择的最好态度。
这本书给我带来思想上的哪些更新:
这本书不仅仅是作者在记录自己陪伴母亲走过生命最后一段的历程,也是在向读者传达母亲的处事原则和曾教给他的关于对待生活对待人事的道理。
1、善于倾听
与人聊天交流的时候你是更乐于发言还是更乐于倾听呢?作者提到自己总是抢着说话,而母亲更乐意倾听然后提问。发言的人大都过度关注自己,认为自己的事情更有趣,会忽视别人说的话。倒不是礼貌的问题,只是过度关注自己便会忘记别人的故事也会让你受益。曾经阅读过一篇文章就是关于在聊天当中过度关注自己的,文章中建议在说出话或打出字的时候不妨检查一下,将要说的话中的“我”改成“你”,陈述句改成问句,这样就变成了在关注别人,感觉这种方法挺奏效,确实更利于与人交流。
2、生活中的事情,我更倾向于未雨绸缪
我们一般都会说“不要给自己留退路”、“不逼自己一下永远不会知道自己有多优秀”之类的话。不过作者的母亲恰恰相反,她总是教导孩子们在做决定时,先想想做完决定后还有没有可以反悔的机会,做两手准备。在陷入两难时,选择那个在必要时能重新再来的一个。这对于做事情总是畏畏缩缩,忧心未来结果的人而言是个很好的建议,尽管我总是忧心结局,但若是有了退路我更会退缩得快。作者和其母亲认为偶尔冲动也是挺不错的,甚至是非常赞同冲动的,不过那个冲动需要能够导向一个正确的决定。这一点,我不太赞同。真正的冲动,是不会让你预知到后果的。所谓的冲动能导向正确的决定其实也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了。所以啊,我们还是三思而后行吧。
3、用最好的方式去感知我们生命中那些客观存在的情绪和感情
作者曾询问母亲是否会回避让人沮丧的书或是认为有些书的内容太过于压抑而无法教给孩子们,母亲不仅不介意还觉得阅读与残忍有关的书是很重要的,因为当你阅读了,就更容易去辨识残忍。我将作者母亲的这种说法理解为,感受生命。生活中的有些经验是需要我们通过感知去积累的,有直接感知和间接感知,对于残忍的事情我认为还是通过间接感知的方式比较好,既能让你感受得到又能免受过重的惊吓。或许有人认为既然会受到惊吓那又为何需要去感知呢?我认为残忍的事情你不去感知它也客观存在,感知是为了更好的保护自己,让自己在遭遇时能以最好的状态去面对,以最好的途径去解决。
4、勇敢的表达心中的感谢和爱
作者的母亲一直向他们强调感谢的重要性,向他人传达感谢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愉悦。作者长大之后也逐渐意识到感恩的真谛并不是指一定要回馈一些东西,而是说出当你得到祝福时的感受。更应该关注的是,感谢要向别人传达他们的行为带给了我们快乐舒服的体验。除了感谢,作者的母亲还建议:“每一天,你都应该告诉你的家人,你爱他们,并让他们知道你为他们骄傲”。或许我们都认为平时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候不必说“我爱你”,甚至是羞于说“我爱你”,但此时不说更待何时呢?我还记得曾经在幼儿园实习的时候有个小朋友说:“你不说出来我们又怎么会知道呢?我们又不能进去你的心里。”小时候我们总是会抱着亲近的人大声喊我爱你,是什么让我们长大之后反而不再说这样的话呢?尽管亲近的人也能感受到我们对他们的爱,但偶尔说一下或许会有不一样的体验和效果。心中有爱就要说出来!做一个敢于表达自己内心感动与爱的人。
因为读书,母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病人,也不仅仅是母亲,对儿子来说她是一个有趣的人,是一位有思想见地的女性,具有独到犀利的眼光,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阅读也是帮助儿子重新认识了解母亲的一个过程。他们坐在一起,愉快地阅读,互相指出书中的段落,等待着对方的回应,细心地观察彼此的表情,眼神,为那种心照不宣的认同感兴奋不已。因为读书,带来了某种希望,阅读提供的沉着力量帮助他们度过疾病压迫时的恐慌和巨变。即使他们是行走在不同的人生旅途上的两代人,但仍然可以分享彼此的阅读心得,“在阅读这些书籍的时候,不必在意生病与否,我们只不过是一个母亲和一个儿子携手进入一个崭新的世界。”
这本书无疑是一份礼物,不管是对作者还是他已故去的母亲,这些点滴的记录还原了最初最完整的爱,以及一个善良、仁慈的生命的存在。阅读的意义是什么?我想也许就是经由别人的故事,人生经历,来唤醒读者的内心,让读者在嗟叹,震撼,惊讶,深思,并痛哭或大笑中丰富了自己的体验,打开看世界的窗户,心灵在一本本书的浸润下纯洁,厚实,博大,无私无畏。我想,这就是阅读最大的意义。读这本书,对我来说是又一次心灵之旅。我看到了一位伟大的母亲,她永不疲倦地面对生活,关注人类,投身到世界的公益事业上,为非洲难民祈祷,为阿富汗难民奔走,为需要的人奉献自己的力量。她把爱施与自己的亲人,自己遇到的人。她微笑待人,守时,守信,生活有条理,对人亲切,让身边的人如沐春风。
这是一本献给所有人的书。书的最后,作者通过追怀去世母亲的教导,告诉世人阅读的终极意义:“她对书的信念从不曾动摇,她深信书是人类兵工厂最为有力的武器,阅读各种各样的书籍,用各种各样的方式阅读,不管是电子的(即使她不看)、印刷的或有声的,都是最好的娱乐,也是参与人类对话的方式。母亲还教导我们,你可以改变世界,书籍是最必要的。书籍让我们明白生命中需要做哪些事情,以及该如何向他人传达。
我是梦婷,如果你也喜欢阅读和文字,期待你与我一起分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