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意大利——风景在路上

意大利——风景在路上

作者: Sal_X | 来源:发表于2017-12-17 19:39 被阅读0次

心心念念的重返意大利之旅,弥补上了三年前的诸多遗憾,终于得见梵蒂冈博物馆、乌菲齐和威尼斯大运河。壮丽的风光、建筑和艺术,前人之述备矣,而自己笔力不逮。作为一个从小就喜欢看火车站和飞机场的人,就写一写路上的风景,希望从另一个侧面记录下一些故事。

从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顶上俯瞰罗马 从佛罗伦萨乌菲齐美术馆内望阿尔诺河 从威尼斯里亚托桥上看大运河  

此次独自闯荡意大利,没有出现任何差错,也没有丢东西,对航班和火车也有极佳的印象。也许是因为我戴着粉红色眼镜看意大利,也许是因为逃离日常生活的情绪感染,也许只是因为窗外的风景太美。


去程坐的是意大利的载旗航空意大利航空(Alitalia)的飞机,由柏林泰格尔机场起飞。柏林的两个机场均以小闻名,小的好处是方便,可惜我的航班所在的C航站楼却需要在室外走一大截。候机的过程中还看见了全身喷涂成灰色的德国空军的飞机,还有已经破产的柏林航空的飞机。

飞机是一排六座的空客,机上有个空乘小哥迷人至极——不是那种标准的帅,而是一种慵懒而性感的拉丁气质(当然小哥一点也不懒)。飞机起飞后,下方多是云层,偶尔才能看见地面。后来,看见了白色的大地,大约是到了刚下过雪的德国南部。然后便是我极其期待的阿尔卑斯山了——终于,几千米的山峰刺破云层,连绵不绝。山峰多被白色的冰川覆盖,夹杂着一些裸露的岩层,阳面的冰川反射出耀眼的光,阴面则投下巨大的阴影。山间沟谷纵横,山脊狭窄峻峭,都是冰川运动留下的痕迹。山峰的海拔越来越高,冰川越来越多,无尽的雪峰望不到头,或许山脉的尽头就是法国?山峰之间飘着薄纱般的稀疏的云带,上方则是万里的晴空,透过机舱窗户望去,只有白色和蓝色——白色的云和冰,蓝色的阴影和天。(为什么从高空看地面总是如此之蓝呢?是大气和光的缘故,还是机舱玻璃的缘故?)板块的碰撞让阿尔卑斯山横亘于欧洲大陆上,也从此改变了欧洲的面貌,它正如中国的秦岭一样,成为了重要的自然和文化的分界线。北方阴冷,南方阳光温暖;往北,是日耳曼尼亚,是德意志,向南,是罗马,是意大利……

阿尔卑斯山连绵的雪峰

飞越阿尔卑斯山的时候,空乘分发了零食和饮料。零食可以在甜咸中选择,我选了咸味,于是拿到了一小包意大利产的芝麻饼干,包装上还骄傲地标明产地有UNESCO世界文化遗产。饼干出人意料地好吃,可以说是我吃过的航班零食里最好吃的之一了。(想想国内那些航司的飞机餐……)饮料是血橙汁,我回程的时候关注了牌子并查了一下,果然是也是意大利的。果汁是橙红色,颜色透彻鲜亮,也是意外地好喝。随零食还附赠了一张餐巾纸,上面印着意航简洁而极富设计感的logo——一个抽象的“A”,又正好是机尾的形状,而且这个logo也喷涂在所有意航飞机的机尾上。

意航的零食和饮料

时值中午,莫名想起了科塔萨尔的《正午的岛屿》。故事主人公是一位意大利空乘小伙子,他执飞的航班每次都会在正午时经过一个海岛,他对这座岛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和渴望,最终来到了那个岛上度假,然而正午的时候,一架飞机坠毁在岛边的海中。故事亦真亦幻的时空层面可以有多种解释,但表达的无疑是人在单调的生活中对远方未知的渴望。据说这篇小说的灵感来自科塔萨尔的飞行体验,相信很多人也有同感。我曾在从洛阳到西安的动车上出神地凝望华山,想着有一天能走入秦岭;也曾坐飞机经过辽阔的贝加尔湖的一角,不知以后可否有机会在地上再会。

过了阿尔卑斯山,很快又看到了亚平宁山脉。森林、田野和道路分布在起伏的山丘上,这大概是托斯卡纳吧?有些山丘沐浴在阳光下,有些则笼罩在云层巨大的阴影下。地面上的阴晴,在天上倒是看得很清楚。飞机逐渐降低高度,穿过云层,很快就看见了蓝色的地中海,罗马的菲乌米奇诺机场(又称列奥纳多·达芬奇机场)就建在海边,从这里起降的乘客都能一饱眼福。如果威尼斯边上的水域算是地中海,那这就是我第二次看见地中海,但是是第一次从天上看见。陆地是绿色的,海是蓝色的,一直延伸到天际,海天交界处是近乎白色的浅蓝,天空上低低地飘着大块的白云。

在罗马降落前看到的地中海

不同于柏林的阴沉,罗马阳光灿烂。停机坪上有许多架意航的飞机,边上就是一架涂成粉红色的吉普广告机——那颜色和尤文图斯某年的客场球衣颜色十分相似,毕竟是同一家老板的产业。可惜这颜色和意航的国旗色(绿、白、红)并不协调。旅客们由摆渡车接到航站楼,有空乘也一起坐车前往。意航的制服实在太漂亮,用的是意大利国旗也就是意航的主色调,男空乘有修身的西装马甲,女空乘是套裙,空乘们出了机舱还有料子看上去极好的漂亮的(羊毛?)大衣,女空乘还拎着专门的皮包!后来在诸多景点看到工作人员的制服多是好看的西装,男款也非常修身(意大利中年发福的男人比德国少多了),只有两家铁路公司的制服类似冲锋衣,不得不让人感叹意大利就是时尚。


从罗马到佛罗伦萨订的是近年来新兴的私营铁路公司Italo。因为订票时价格优惠,就选了了比最便宜的车厢高一等级的Prima车厢,一排三个座位,还有免费的零食和饮料,零食也是甜咸选一。列车外部通体红色,字是金色,座位都是皮质的——这次坐的所有火车和航班均是皮质座椅,也是意大利特色。很可惜,发车的时候已经完全天黑,本想路上欣赏托斯卡纳风光,却一无所获,也是这次意大利之行的一大遗憾了。这趟车从那不勒斯开到都灵,还会停博洛尼亚、米兰等站,全程只要6个小时。火车只在中间停了罗马的一个次要车站,之后便直达佛罗伦萨。意大利的高速铁路系统还是非常完善的。

佛罗伦萨到站后,右侧为Italo  

从佛罗伦萨到威尼斯的旅程,则因时间和价格原因,选择了意大利国铁Trenitalia。所乘的车型是意铁最新的红箭(Frecciarossa)1000,据说中国的某些动车型号和它有亲戚关系。订的是最便宜的车厢,没有任何附加服务,但也是一排四个座位,比中国动车的二等座还少一个。两趟火车坐得都不满。意铁车上的电子屏甚至还有中文,让人非常惊喜(另外三种语言是意大利语、英语和西班牙语)。我本来把最后的饱览托斯卡纳山区风光的希望寄托在这趟车上,没想到一出佛罗伦萨便是漫长的隧道,只有几次在山谷里得见天日,没几秒又进了隧道。隧道极其之长,但火车的时速还是接近300千米,而且最惊人的是,手机信号非常稳定!而京沪高铁某些段哪怕是开阔田野,信号也极其微弱……在国外坐过德国、日本和意大利的高速火车,各有长处,但感觉还是中国的动车最稳当(德国的ICE体验已经记不清了)。不过,这趟红箭窗户非常脏,十分怀念中国站台上的清洁动车玻璃的工作人员。

出了山区,便到了位于山前冲积带上的博洛尼亚,接下来就是广阔的波河平原了。博洛尼亚有著名的香肠和意面酱,当然还有世界上第一所大学,和一只足球队。波河平原一马平川,房屋和工厂也多起来,完全不似罗马和佛罗伦萨附近的风景,这里是意大利最重要的工业区。火车在费拉拉以北过了波河,河并不宽——可能在我心里,早已把长江设立为大河的标杆了。

波河平原,远处可见工厂

火车继续向北,路过了一片平原上少见的山丘,然后到达了帕多瓦。听到这个城市的名字,我的第一反应是中小学必读书目《爱的教育》里的一篇《帕多瓦的爱国少年》。当时读《爱的教育》的时候,把它当作学生生活的故事,却因为陌生的时代和历史背景稍显隔膜(譬如对意大利统一的赞颂,抑或是男女分校、马车等过时的事物),而现在回看起来又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爱的教育》写于意大利统一不久之后的19世纪80年代,小说不光以爱与美德的教育贯穿,而且处处可见极富时代特征的爱国主义思想。这本书最早于20世纪20年代引入中国不是毫无缘由的,它非常符合当时知识界、教育界提倡的育人思想——爱国主义思想也包含在内,而几十年前另一个新生的现代民族国家的先进知识分子对新公民、新儿童的思想塑造,显然是可以拿来为我所用的。此书确实说教意味很浓,但把它放回其历史背景里,才能更好的理解文中那些对祖国、对统一功臣的情感。可惜这本书在国内都被当作学生鸡汤出版,如果多加一些注释,也是研究意大利历史文化的一本好书呢。

过了帕多瓦,火车折向东北,很快到了威尼斯Mestre火车站——这是大陆上的最后一站。出站后铁路边的河汊多了起来,火车最终驶上了连接威尼斯主岛和大陆的跨海大桥。铁路和公路并驾齐驱,两边是平如镜面的大海,偶有小岛和快艇映入眼中,西边的海面上映着太阳的金光,远方的陆地上矗立着工厂的剪影。向列车行驶的前方望去,已经能看见主岛上的建筑了。

火车停在威尼斯Santa Lucia火车站。车站与那首著名的歌曲同名,但没有直接的联系,《桑塔露琪亚》是一首那不勒斯的民歌,而车站名则源于曾在这里、后因修建火车站被拆除的教堂——意大利这个天主教国家到处都是圣人的名字。Santa Lucia和罗马的Termini、佛罗伦萨的Santa Maria Novella(名字来自附近的新圣母大教堂)火车站一样,都是尽头站,即火车开到底只能倒着开出来,所以进站也很方便,无须上下楼。欧洲的尽头站比例还挺高,在德国的慕尼黑和莱比锡也都见过这种车站。另外,这三个火车站的外观都是大大的米色方盒子状,几乎一模一样,彼此的相似程度和中国高铁站也不相上下嘛……罗马和佛罗伦萨车站前还立有意大利国旗(罗马还有一面欧盟盟旗),这在德国简直是无法想象的。这两次去法国和意大利,发觉两国的爱国主义宣传很普及,城市的公共设施大多挂有国旗,街上的的国旗甚至比中国还常见。

停靠在威尼斯Santa Lucia火车站的红箭1000

从威尼斯回柏林,选择了意航的罗马中转。虽然有些绕路,但从风景上说,真的只能用“血赚”来形容——当然还得益于正确的选座。从威尼斯主岛坐机场大巴,很快就到了马可·波罗机场。只可惜大巴的玻璃上都贴了遮光材料,没法一览海边的风景,但是在跨海大桥上就已经能看见远方的阿尔卑斯雪峰——毕竟这里离阿尔卑斯山的直线距离还不到100公里。

威尼斯机场不大,跑道就建在海边。从航站楼的落地大玻璃向外望,一架架飞机身后便是浅蓝色的大海,再往后则是深蓝色的陆地剪影,教堂的圆顶、钟楼的尖塔错落有致,不知道那是主岛还是其他的岛屿。飞机朝着东北方向起飞,透过右窗能看见大片绿色的岛屿及其上逶迤的河汊,似乎少有人居住。因为要飞向西南方的罗马,飞机转了一个大大的弯,这时,壮丽得令人窒息的景色出现在眼前:向下望,是布满建筑的威尼斯主岛,大运河从中蜿蜒而过,外面是细长的丽都岛,把威尼斯潟湖和大海隔开。蓝色的海上驶着许多快艇,拖着白色的尾巴。跨海大桥从主岛延伸至陆地,陆地上同样房屋密布,远方的陆地消失在一片蓝色之中,而最远方,是拔地而起的、峻峭巍峨的阿尔卑斯山,山体中下部呈深蓝色,山顶则是耀眼的白色冰川。山巅之上,是辽阔的蓝天。作为一个从小在不靠海的平原地区长大的人和一个摄影爱好者,总觉得有山和海的风景是最灵动最美丽的。譬如北京,在视野好的地方只需上几层楼就可望见高山,罗马、佛罗伦萨也有山景,而坐拥山海的城市真的是无比幸运。

飞机刚起飞后 威尼斯与阿尔卑斯山

飞机一路经过我这几天曾到过的地方:威尼斯,波河平原,路过的小山丘,跨过的波河,托斯卡纳的亚平宁山脉。曾经留下脚印的地方,在天上看来,也变得如此渺小,曾经打过交道的人,也不过是芸芸众生中无法分辨的一粒尘埃。

托斯卡纳的亚平宁山脉

比起阿尔卑斯,托斯卡纳的山势低缓了很多,一层层绿色的山峦绵延至远方,有些地方天气晴好,有些地方的则飘荡着雾气,只能看见长条状的深蓝色山脊,而有的山巅上还覆盖着白雪。随处可见流水侵蚀塑造的沟谷,山谷里还有一座座城镇。路过一座有着橙色屋顶的城市,好像是佛罗伦萨,但似乎又不是。飞机逐渐接近罗马,高地上出现了火山湖。向后方望去,还能在天边看见高耸的雪峰,那是阿尔卑斯山吗?

地中海已经铺展在前方了。海面反射着正午的阳光,不是地上所见的金色,却是一种夕阳铺在水中一般的橙色。飞机或许是到得太早,便在机场上空转了一个大大的弯,飞到了地中海上。海面湛蓝,还可见明显的深浅交界线。细看才能发现海上有无数的小白点,那是一艘艘航船——也许是渔船,也许是有钱人的游艇,也许是货船?而体量巨大的集装箱货轮就能够看清楚轮廓。东边的陆地上,城镇和田地交错,我无法分辨罗马在哪里,远方层峦叠嶂,那积雪的群峰大约是纵贯半岛的亚平宁山脉。

降落罗马前从地中海上回望

飞机降落,滑行到一处停满了意航飞机的停机坪上。只见一排涂着意航logo的飞机小尾巴,突然觉得很萌。下飞机时发现机身上涂有“乔治·比才”的字样,原来这是飞机的名字。后来查了一下,意航大多数的飞机都有名字,同一系列的还有“莫扎特号”“巴赫号”“肖邦号”等,更多则是以意大利名人或地名等命名的。

于是又来到了菲乌米奇诺机场的T1航站楼。这趟航班的大多数旅馆都走向了转机通道——毕竟这趟航班和其他很多公司共享代码。机场内部现代,转机方便。

回柏林的航班同前两趟航班一样都没有坐满,我边上的座位又是空的。又得到了意大利小饼干和果汁。这次机上的几位空乘都是大叔,有一位还讲的一口漂亮的英式英语,差不多是此次行程中听到的意大利人说的最标准的英语了。欧洲的航空公司并不像中国那样苛求空乘都要是年轻美貌的姑娘,男性很多,中年人也不少,还有戴眼镜的。据说几十年前的外国航空公司也是以美女空姐为卖点,后来由于航空的普及和社会观念的进步,情况才有了改变。

起飞前窗外的意航飞机们,小尾巴超可爱

座位选在左边,为的是看夕阳。飞机向大海的方向起飞,海浪拍岸激起的白色浪花清晰可见。而后又是熟悉的风景:地中海、火山湖、亚平宁山脉……阿尔卑斯山前则有好几个冰川湖。傍晚时分的阿尔卑斯山隐没在阴影中,只有一些峰顶及峰顶上的白云被夕阳点亮,染上了淡淡的粉橙色。在高空中还能时不时地看见其他飞机留下的白色轨迹,甚至能看见远处的其他航班——欧洲上空的空域极其繁忙。一路向北,飞越阿尔卑斯,西风肆意地从大西洋吹来水汽,云层越积越厚,我不禁悲伤地想,又要回到天天阴云密布的德国了。

夕阳里的阿尔卑斯山 其他飞机留下的尾迹

阿尔卑斯山隔开了南北,却并非无法跨越。汉尼拔翻越过它,去卡诺莎的亨利四世翻越过它,拿破仑翻越过它,还有一个又一个的德意志统治者——为了富庶的北意大利和教皇的加冕,以及无数来此游历学习的艺术家和作家……德国人对南方的向往大概可以追溯到日耳曼蛮族南下的时期,而如今,南欧仍然是德国人最喜欢的度假地,阳光,美食,艺术,慵懒的生活——德国没有的它们都有。三年前,我也曾坐大巴穿过著名的布伦纳山口,途经一座山间的高架桥,景色极为壮丽。曾经在军事上无比重要的山口,在今日的申根区则可以自由地穿过。

高空云层之上的落日是极美的。夕阳附近的天空都被它染成了闪着金光的橙色,仿佛和之前看到的映着日光的地中海海面一样。云层突出的一条条纹理同样变成了橙色,仿佛千万条河流,汇入夕阳所在的大海。其他飞机拖出的尾巴也被染成了橙色。遥远的远处,从云天交界处向上,天空依次呈现出红橙黄绿青蓝的颜色,就像我小时候放学看到的西边天空一样。那么,东边的天空,也许会是紫色的吧?

被夕阳染色的云层

太阳一点点隐没在云层之下,就像沉入大海一样。可我一次还都没见过海边落日。那个遥远的、依靠核反应发光发热的天体变得像炽热的铁一样红,并发出放射状的光线——这是因为机舱玻璃的原因吗?最后,它消失了,去照耀其他的地方了,只剩下燃烧着的云朵。

落日

以前总喜欢坐火车胜过坐飞机,因为火车上看风景更漂亮。但最近坐了几次飞机之后,觉得飞机上的风景也有自己的魅力——前提是晴天。飞机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局外的视角看待我们生活的地方,向下望,自然山川和人类痕迹都被缩小到了一个新的比例尺上(而且就是活生生的地图,很适合学地理呢)。而往上望,则是不受遮挡的浩瀚天空,我在从大阪到北京的航班上看见过漫天繁星,中秋节在阿姆斯特丹到柏林的航班上见过圆月。

回到德国的黑夜里,回到流光溢彩的夜的柏林,从天上便能看见矗立在亚历山大广场上的电视塔。意航的意大利语和英语广播都以“Arrivederci”(再见)结束,莫名地非常喜欢这个词,觉得它非常动听,也许是因为词里有意大利语特色的“r”和“c/tʃ/”——就像西语的“c/θ/”和德语的“ch/ç/”,听到就觉得莫名地抓人。

下飞机,又是摆渡车,这次出门没有一次走廊桥直接上下机。但欧洲的机场大多方便高效,摆渡车安排紧凑,而且几乎每次都是推迟出发而提早或准时到达(所以可以不用吹俄航了……)。欧洲的航空业发达,短途航班很多,也无须很早到机场,许多乘客貌似都是出差,就跟我们坐动车一样稀松平常。

至于后来觉得柏林机场又小又破、交通垃圾,被柏林公交摆了一道,看到廉航EasyJet要在泰格尔机场的开通航线的广告(大约是因为接下了破产的柏林航空的盘),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2017年12月

相关文章

  • 意大利——风景在路上

    心心念念的重返意大利之旅,弥补上了三年前的诸多遗憾,终于得见梵蒂冈博物馆、乌菲齐和威尼斯大运河。壮丽的风光、建筑和...

  • 风景在路上

    文/杜彩霞 文/杜彩霞 夏日的雨,少了几许春秋的凉意,多了一丝温暖的气息,便不能阻止一颗颗雀跃...

  • 风景在路上

    眼前的风景总是那么美

  • 风景在路上

  • 风景在路上,

    更在心里❤

  • 风景在路上

    伴着缕缕微风的乡间小路也格外的让人心旷神怡。 每次看到电视剧里的场景,有漂亮的花园,美丽的大草坪,好玩儿的游乐园....

  • 风景在路上

    风景在路上

  • 风景在路上

    岁月的列车 将我载入第十三个站点 身后的一切都成为过去的景 镜中的我已不再是扎满头小辫戴满头花 只因不满就哭闹的娃...

  • 风景在路上

    鹤之汤 碾子山

  • 风景在路上

    奇迹和痛苦来自另一个地方,并非一切都像人们以为的那样:人们没有把自己哭进痛苦中,也没有把自己笑进欢乐中。你所看见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意大利——风景在路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lu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