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教材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文所在单元的人文要素是:处处留心皆学问。语文要素1、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2、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其中,所涉及的两个关键点“语言”和“观察”之间相辅相成,“准确生动的表达”源自“连续细致的观察”,正是由于作者开展了“连续细致的观察”,才能写出“准确生动的语言”。教师解读这篇课文时,对文本中所蕴藏的教学价值点进行解读,应该利用观察和语言之间的联系展开。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按照语文主题学习实验课题的要求,就可以按照“精读引领课”学习,可以链接阅读丛书文章《牵牛花》。虽然是“精读引领课”,但并不能够代表用一个课时可以完成任务的。按照新课标的要求,学生需要进行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爬山虎的脚》和《牵牛花》也可以组成一个阅读专题,但不是阅读单元。
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完成“语言运用”,大概需要完成两个任务,组成“连续观察”学习任务群。主任务一、在第一课堂里完成。通过学习文本的语言文字材料,掌握连续观察的基本方法。主任务二、在第二课堂里完成。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走出课堂,走向学校、家庭、社会,进行连续观察,写出“观察日记”。
首先,学习文本作者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学习任务或学习提示一、自由朗读第3自然段,画出作者是如何描写爬山虎的脚的词句。与同学交流。
这是学习作者“准确生动的表达”,没有观察是写不出来的。如课后思考训练题①要求: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作者是观察得特别仔细。文中写道:“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其次,学习文本作者是如何连续观察爬山虎的脚的。
课后思考训练题②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说一说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
学习任务或学习提示二、朗读课文第4~5自然段,说说你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得很仔细。
从文中找动词(触、巴、拉、贴、爬),或演动作(触、巴、拉、贴、爬),或换词语(一脚一脚→一步一步),或图文结合(视频、图片)等,这些只能从字面来理解。这些“准确生动的表达”不能感受到作者是“连续细致的观察”,也根本不知道是作者连续观察所得,形不成“语言运用”。此时真实的“语文实践活动”应该做到“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子任务1、默读第四自然段,复述文本内容。
预设:①能复述课文;②能说出两三个动词。
提示:这是作者的第一次观察所得。
子任务2、朗读第四自然段,讲述文本内容。
预设:①能背诵课文;②能说出三个以上动词。
提示:这是作者的第二次观察所得。
子任务3、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学习文本内容。
预设:①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本内容;②能说出全部动词。
提示:这是作者的第三次观察所得。
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学生不仅能够理解建立起“语言”和“观察”之间相辅相成的关系,而且会进一步明确“准确生动的表达”源自“连续细致的观察”。如下原文:
“爬山虎的脚步触着墙的时候,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如果你仔细观察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其三、链接阅读丛书文章《牵牛花》。
子任务1、默读文章,谈谈作者笔下的牵牛花有什么特点。与同学交流。
子任务2、说说从哪些地方看出作者观察特别仔细。与同学交流。
主任务二、在第二课堂里完成。设计“跨学科学习”任务,走出课堂,走向学校、家庭、社会,进行连续观察,写出“观察日记”。
子任务1、课内学习“资料袋”。要写好观察日记,必须仔细地观察事物并做好记录。参考下面两种记录形式,把自己的观察所得记录下来。
提示:“图文结合”,从时间上记录观察银杏种子与叶子颜色的变化;“做表格”,从时间、体长、颜色、吃食情况,记录蚕的成长过程。
子任务2、连续观察,写观察日记。
子任务3、展示观察日记,交流连续观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