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14篇】论“刘邦赤帝子传说”非司马迁《史记》原文(2023.

【第14篇】论“刘邦赤帝子传说”非司马迁《史记》原文(2023.

作者: 历史学者唐不闻 | 来源:发表于2023-06-04 08:38 被阅读0次

今本《史记·高祖本纪》,述及刘邦早年经历,多有虚妄夸诞之处,意在营造其为赤帝之子、受命之君。然考诸汉朝实际,这些笔墨绝无可能为司马迁原文。

渲染刘邦为赤帝子,有以下几处痕迹。

1、“高祖为人……左股有七十二黑子”,有七十二颗痣密集处于左腿,已属夸张骇事。《史记正义》引谶纬书《春秋合诚图》曰:“七十二黑子者,赤帝七十二日之数也。……故高祖七十二黑子者,应火德七十二日之征也。”

2、刘邦押送沛县服役人员赴骊山,中途醉斩大蛇,有老妪夜哭,人问其故,老妪称:“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故哭。”刘邦其时不过一县之亭长,区区小吏,倘无后来陈胜吴广揭竿,风云突变,刘邦毕其生不过乡里称霸,或周边为寇,求一果腹而已,何有反秦之心,又焉能有秦必亡于己手之先知。故赤帝子斩白帝子故事,也必为后来造撰,如今之“马后炮”之谓。

不过究竟何时有刘邦为赤帝子,应火德之说,下限虽不可知,但上限绝不可能早于汉武帝与司马迁时代。

所谓火德,乃邹衍“五德终始说”之运用,虽兴起于东方燕齐之地,然于战国末年影响深远,已播及秦国。吕不韦召集门客撰《吕氏春秋》,已将“五德终始说”作为基础理论。《吕氏春秋·应同》:“黄帝之时,……土气胜。……及禹之时,……木气胜。……及汤之时,……金气胜。……及文王之时,……火气胜。……代火者必将水,……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也即战国时之五德终始理论,以为黄帝土德,夏朝木德,商朝金德,周朝火德。

《文选·魏都赋》注引《七略》:“邹子有终始五德,从所不胜”。

所谓“不胜”,便是“相克”的意思,火克金,故周朝以火德取代金德之商朝。

《吕氏春秋》编撰之时,周已灭亡,而秦尚未一统,天下无共主。故吕不韦虽认为当有水德之主出,却并未明确以为秦便是水德。且吕氏春秋称,若长期无人应水德成为天子,则将顺势后延,变成土德之象。“水气至而不知,数备将徙于土。”

俞樾甚而认为,假如秦一统后吕不韦未死,仍然当政,一定会定秦朝为土德。“若不韦犹在朝用事,则必以为水数已备,秦得土德矣。”

吕不韦毕竟死于秦一统之前,学界一般认为,秦始皇终究还是将秦定为水德,其色尚黑,以取代周之火德。《史记·封禅书》:“秦始皇既并天下而帝,或曰:‘今秦变周,水德之时。……’于是秦更命河曰‘德水’,以冬十月为年首,色上黑……”其事虽有争议,但太史公记之甚确,至少可以认为这是汉武帝时代人心中事实。

之所以秦立水德有争议,原因之一是秦有皇家祭祀曰“雍四畤”,其中有白、青、黄、赤四位天地之祠,独无黑帝。黑帝是刘邦灭秦之后所增补,且得意洋洋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

文帝之时,鲁人公孙臣上书称“始秦得水德,今汉受之,推终始传,则汉当土德。”显然和邹子之说、吕氏春秋所载,理出一脉。但细想,若秦为水德,汉至文帝时尚未改土德,那刘邦之时,应为何德呢?从刘邦增立黑帝祠的举动来看,显然他认为自己才是水德,应运而生来取代周朝的火德。

这可以从张苍反对公孙臣之言得到证明。“是时丞相张苍好律历,以为汉乃水德之始”,张苍是高祖刘邦时期功臣,他也认为短命之秦不足以代表天命,汉朝才是“水德之始”。这一观点大约可以代表刘邦时期的主流思想。

然东周灭亡离刘邦建国,毕竟数十年矣,吕不韦时便以为无人应水德,水德会过期作废,更何况汉朝。因此才产生了汉朝究竟为“水德”或“土德”之争。文帝之时此争因种种原因搁置,又数十年后,到汉武帝太初改制,方正式确定汉为土德。此处不再详说。

汉初五德之争,始终是在“从所不胜”的理论框架之下进行,即以“相克”为继承标准。周朝为火德,若秦朝为水德,那汉便是土德;若不算秦朝,汉直接继承周而来,汉便是水德。无论是水是土,汉初的理念里,刘邦绝无可能应火德而生,故也绝不可能诞生赤帝之子传说。

“五德终始说”到西汉末年方发生彻底改变,从“相克”理论变成“相生”,又将原先的“黄帝、夏、商、周”中间插入了帝喾、颛顼、炎帝、共工等多位传说君主,于是汉德摇身一变,成为火德,色尚红。于是我们可知,刘邦为赤帝子的传说,大约便是自此之后造撰而出,并经后人有意插入太史公《史记》。吕思勉疑斩蛇说系“后人增窜”,实属至论。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14篇】论“刘邦赤帝子传说”非司马迁《史记》原文(202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qi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