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年9月9日
阅读进度:55%
我喜欢的句子:
1. “大城市里总会有许多自给自足的圈子,彼此不相往来,自成一个个小世界,仿佛是一座座孤岛,搁着无法横渡的海峡,成员相互依赖,过着自己的日子。”
2. “我是普通人,也把她们当普通人看待。做母亲的把儿女当作人生唯一重心,对孩子有害无益。”
3. “感情自有理智参不透的理由。”
拉里去环游世界了,一走就是十年。十年内发生了多少故事,毛姆仅仅在第三章前两节用对话的形式描述了拉里在德国的生活,他当过旷工,在农场里干过活,有过一次奇怪的“艳遇”,最后独自环游世界。
伊莎贝尔嫁给了格雷,生了两个女儿,本来可以享受富家太太的生活,没想到1929年纽约的股市崩盘了,一家人从富人变成了平民。最后接济他们全家的人是艾略特,纵使此人有很多缺点,但他没有在家人受难的时候袖手旁观。毛姆有两句讽刺艾略特的话,堪称毛姆式的“高级黑”,第一句是:“我甚至敢说,他自认为找到了两全其美的办法,可以既拜上帝又拜金。”第二句是:“他及时抛售股票赚取暴利,如今把钱献给上帝,更像是在支付中介费。”
可是在第三章的结尾,毛姆说:“艾略特势利归势利,但谁能否认他同时也是个最亲切体贴、最慷慨乐施的人呢?”毛姆作品中的人经常备受争议,他在刻画人物的时候尽量保持客观和真实,并且尤其喜欢描写那些复杂且矛盾的人。他在《月亮和六便士》里提到过:“那时,我还没有懂得人性是如何的矛盾,我不知道真诚中有多少做作,高贵中有多少卑鄙,或者,邪恶中有多少善良。如今我是充分懂得了,小气与大方、怨怼与仁慈、憎恨与热爱,是可以并存于同一颗心中的。”
我发现,有些觉察能力很强的作者,在讲述一些事件的时候会出现前后不一致的叙事方式——他们更愿意用不同的观点来描述这些事情,并且包含了对事件多样性的解读。他们在讲述一段故事时,往往不会只给出一个层面的“发生了什么”,而是进一步讲述在不同的时间、视角下的其他观点,或者从不同人的立场上来叙述这些事件。并且,他们也更愿意探讨在事件发生时所感受到的复杂的、甚至是相悖的情绪。觉察能力高的人接受并尊重事件的复杂性,他们不强求绝对的“正确”,或者一个简单的、普世的真理——因为它并不存在。
最想分享给各位文友的一些想法:我们不能用写八卦的心情来写小说,要观察不同视角下的不同人群,理解他人的生死存亡是依据什么标准,从而写出真正有“解读感”的东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