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里短儿女情长总能牵动我们的心,大概就是因为抛去籍贯民俗家庭状况这些外在,漂泊一代骨子里还存着那一份牵挂和羁绊,关于故乡的云,故乡的月,故乡的人。因为距离的关系,我们和父母家人的相处,往往只能在国庆春节这些长假,许多平日来不及整理言说的情绪和矛盾,也往往会在这个时间集中爆发出来。在1991年,一部电影已经用朴实的场景和手段讲这些故事讲述了出来。
剧情发生在东北农村,著名嘻哈歌手和探戈舞蹈艺术家赵丽蓉老师饰演母亲,另一位父亲专业户李保田老师饰演父亲。去年的年夜饭已经不欢而散,然而父母总是如此,两人仍是满心欢喜期待儿女回来团圆。那时候还不是文体两开花的六小龄童老师在剧中饰演长子,是一位木讷老实的数学老师,孝顺却又没什么担当,与丁嘉丽饰演的大儿媳感情并不好,是我记忆里那个年代东北农村常见的夫妻相处模式组合:妻子泼辣刁蛮,丈夫又一味息事宁人,两人既没有互相理解也没有沟通,永远不分时间场合就能吵起来,又莫名其妙的和好。顺便说,好像那个年代家庭片里总会有这样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成员存在,比如《贫嘴张大民的幸福生活》里面的三弟,也是不闻窗外事一心圣贤书,心安理得的享受全家人的优待,有一点成就就立刻远离家庭而不思回报,但即使如此也仍然是家里人的骄傲和津津乐道的材料。家庭问题之所以清官难断,大概就是因为它的不可理喻和毫无道理吧。
葛优在里面饰演大姐夫,戴着一个假发套到处拈花惹草,甚至对小舅子带回来的女朋友也动手动脚,并且冷暴力妻子还强迫她堕胎,放到现在也是足够投稿给“我的现任是极品”让网友骂上三天三夜的。当然,就算如此,父母劝大姐的也不过是“忍忍就过去了”“等生了孩子就好了”。现在回头看看,那个年代的社会风气还太封闭,有这种价值观也就不必苛责,徒生一种今时今日社会总算是进步了一点的感慨罢了。
剧中也有一些前卫的设定,比如剧中的二女儿,就是不顾社会舆论压力嫁给了自由恋爱的包工头丈夫,并因此不被父亲认可,甚至几年时间连娘家都不能回。显然编剧对于二女儿是偏爱的,所以给了她体贴厚道的丈夫、美满幸福的家庭生活,并安排她衣锦还家终于得到全家人的认可,并凭借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一定程度上平息了家庭矛盾。在改革开放刚开始的年代,编剧就敏锐的察觉到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并以此来映照人性,虽然老好人的设置少了几分痛快,却预测了未来三十年的社会风气和思潮。又比如剧中的小儿子,典型的啃老一族,整天无所事事,不是谈恋爱就是泡网吧,想结婚了就叫父母拿钱。不知道那个时代的三和,是不是也有自由的灵魂已经在游荡?
最终矛盾还是爆发了,导火索和根源当然是钱。粉饰太平的其乐融融被打破,精心准备的年夜饭被掀翻在地。这一段的设置是最精彩的部分,克制的爆发、压抑的情绪、悬而未决的矛盾,既不过分,又刻画的入骨三分。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啊,没有happyending,没有世纪大团圆,有的只是暂时的和解与苟且,待继续的生活仍然千疮百孔。
影片的细节处理也很用心,包饺子、贴对联、冻鱼、踩高跷、滑冰车、墙上的年画。。。都让人想起20世纪末的东北农村,再贫瘠的生活条件也要把年过得热热闹闹。常常觉得,物质匮乏年代的仪式感,比我们如今鼓吹和追求的,其实要郑重的多。
值得一提的是,赵丽蓉老师籍此片获得1990年第四届东京国际电影节最佳女主角。那个唱着“这酒怎么样,听我给你吹”、“六月里开花十四五六”的老太太,那个电视曲艺的黄金年代,让我深深的怀念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