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作者: 申辰林 | 来源:发表于2022-05-26 21:56 被阅读0次

文|申辰林

在《在细雨中呼喊》中,余华单纯以“我”(孙光林)的视角进行叙事。

小说虽采取第一人称的叙事方式,但并不像郁达夫在“自叙传体”小说中去追求作者、叙述者、主人公的统一,而是刻意拉开作者和叙述者的距离。

因而,小说中的“我”实际是作者在叙述与叙述对象之间设置的第三者借此来实现间接叙事。

对此,余华在《虚伪的形式》一文中谈到:“在叙述与叙述对象之间存在的第三者,可以有效地回避表层现实的局限,也就是说可以从单调的此刻进入广阔复杂的现在层面”

实际上这也反映出了余华的叙事态度:无我的叙述,即将别人的事而不是自己的事告诉别人。

《在细雨中呼喊》中“我”又被赋予了双重身份:成年的“我”和童年的“我”。

这部小说主要就是“我”在回忆,但这个回忆不是连续性的,而是碎片化的,依据某些关键词,“我”进行关联性回忆,同时“我”也会进行评价议论。

这就是有一个现在“我”和过去“我”的交叉,前者主要是发表感受,后者主要是叙述情节小说是站在成年的“我”(现在的我)的位置去回顾童年的“我”(过去的我)的感觉和经历,因此,小说中经常出现现在与过去的重逢。

如小说中描述“我”被哥哥和弟弟合伙诬告后受到父亲责罚时的感受:“这次事情以后,我在语文作业簿的最后一页上记下了大和小两个标记。此后父亲和哥哥对我的每一次殴打,我都记录在案”。

“时隔多年以后,我依然保存着这本作业簿,可陈旧的作业簿所散发出来的霉味,让我难以清晰地去感受当初立誓偿还的心情,取而代之的是微微的惊讶”他这里的心理描写就很微妙细腻,很多时候可能就没注意到。

想想我们以前上过鲁迅的一篇文章《风筝》,鲁迅小时候弄坏弟弟的风筝,长大后想起来,觉得对不起弟弟,这样对弟弟是很大的伤害,但弟弟却说不记得了。

可以说,在小说中,余华以回顾视角下的间接叙事,这种叙事方式为《在细雨中呼喊》带来了强大的叙事空间和叙事张力。

这里的处理,是既呈现了童年的残酷,同时又加入了成年人评价,从而产生了一种观念的碰撞,这就很耐人寻味。

相关文章

  •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独处?歌手李健觉得余华最好的作品,《在细雨中呼喊》。 书名:《在细雨中呼喊》 作者:余华...

  • 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月月酱推荐的这本,余华先生的故事讲的都是沉沉的、暗色调的。刚看完的时候没有什么特别深刻的理解,度娘了几篇评论说这本...

  •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视角和心理活动,展现了一副中国六七十年代大多数农村家庭的样子。 作者在原生家庭生活...

  •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这时候雨点下来了,我赶紧往前奔跑过。我看到了远去突然升起的一片火光,越来越大的雨点与那片火纠缠起来,燃烧...

  •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我不再装模作样地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单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有时我也会因为寂寞而难以忍受空虚的折...

  •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他的作品总是让我震惊,震惊之余意蕴犹存,他笔下的每个人物都那般生动、形象、真实,特别是贫苦的人,在他的笔下栩栩如生...

  •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这是一本有记忆的书。 余华在序言里说:柔弱的母亲如何完成了自己忍受的一生,她唯一爆发出来的愤怒是在弥留之际, 那个...

  •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本书主要以回忆的方式来贯穿整个故事情节。主要通过“我”在南门和孙荡的所见所闻来写整个故事的。“我”在整个过程中在发...

  •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第一章 南门 2020-03-16再也没有比孤独的无依无靠的呼喊声更让人战栗了,在雨中空旷的黑夜里。 2020-0...

  • 《在细雨中呼喊》余华

    还没有做好写书评的准备,需要时间消化。 有点萧红的味道,在优美朴素的语言中娓娓道来人生的苍凉。书中出现好多人,那些...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余华《在细雨中呼喊》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faupp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