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四,和家人一起游玩乌镇,中午在一家家常川菜馆吃饭,看菜单觉得很实惠,于是便点了5菜1汤,上菜时觉得确实实惠,份量充足、口味也不错,我们当时还纷纷给餐馆“点赞”……但结账时,问题来了,和许多亲朋好友聚餐时一样,两个人以上,大家便会抢着买单,快吃好时,三姐起身就去买单,大姐看到后马上跟了上去,结果三姐姐都结好账了,我们问多少钱,她说,老板说313,给300算了,于是三姐姐给了300。大姐马上起了疑心(菜是她点的),她要求老板把菜单拿出来用计算器算一遍,老板显得有点慌,既不愿给菜单,而且说没有计算器,结果大姐在桌上拿来菜单,掏出手机一算,总价是239?!最后,老板“乖乖”的找了差价。虽然随便找了个借口,也很利索的退了多收的钱,但是在她脸上却分明看到“惊讶”的表情,她的“惊讶”或者是“这帮人居然这么较真,还真去算一下,不会觉得赚了‘13块’钱很好!”
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绝不会是第一个“受害者”,实际上,我当时也觉得是挺值的,一方面菜的口味确实不错(可能是因为逛了一上午累了的原因,人累时,吃嘛嘛香),另一方面,我觉得人均也就50来块钱,而且是在著名的旅游景点,显然不贵,而大姐之所以“聪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她也有一个类似的饭店,只是并没有开在景点,用她自己的话说“我扫一眼,就大概知道这一桌要多少钱”。
事实上,旅游景点宰客的事再常见不过,花样也是千奇百怪、无奇不有,我曾听一个游客说他在黄山上点了个牛肉面,38块钱,结果面端上来了,一丁点牛肉都没有,叫伙计一问,伙计冷冷地说:“做面的师傅人称‘牛肉’”……在我看来,商家们“宰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都是一次性买卖,基本上不会有第二次,就如我们当时在买小礼品和商家砍价时说:“老板,给便宜点,我们下次还来你家买”,结果老板很冷静地看了我们一眼,淡淡地说:“下次?!会有下次么?下次是什么时候呢?”
后来,我问大姐,她会不会也这样做,她很认真的告诉我不会,因为她的客户都是固定的,基本上来来回回都是那么一群人在她店里消费,显然,她的利润不会有景点那么高,但是她也不需要费尽心思先把客户吸引进来,然后再想方设法“宰客”,换句话说,她觉得她做得更踏实,而事实上从总体营收上来看,未必就比同类类型的景点的菜馆低。
类似地,我一个朋友自己想开一个美甲店,和很多人一样,我也认为这样的店应该开在商场里,因为那里人流量最大,而她认为最理想的店面选址应该是较大型的中高档小区,因为那里的消费者(潜在消费者)既有需求、又有消费能力,而且她们更希望得到“私人定制”式的服务,我最近常常看到街上有人拖着个“工具箱”,原来她们常常是那些“私人定制”服务的提供者,而从经营店面的角度来讲,小区的运营成本通常比大商场来得低,而客户也会更为稳定。
在通讯不太发达的年代,景点“宰客”往往屡屡得手,而今天即时通讯如此发达,人们消费前如果多看一下网上先前消费者的评价往往也能避免被宰,而即便这些“评价”有很多的水分,但当我们看到朋友圈里有人推荐或否定什么东西时,往往会毫无犹豫的选择“信任”,就好像正在读此文的你如果到了乌镇我所说的这家店(当然,我并不想在此指明饭店的具体名称和位置),可能不会去消费,而即便去消费了,结账时也定会仔细核对一番菜价。
因此,从商家的角度来说,即便很多的买卖确实是一次性的,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也应该累积良好的口碑,不靠欺骗营生、不赖宰客发财。而从另一方面,之于很多行业,口碑是极大的进入壁垒。
最后,给阅读我文字的朋友们拜个晚年,祝福你们新年快乐,幸福以及新的一年硕果累累!谢谢你们很长一段时间以来阅读我的文字,尽管这样的人不多,但是我知道一定有人几乎会读我写的每一篇文字,谢谢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