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儿子英语课结束后,我开车送儿子回家。
儿子一个人坐在车后座儿童椅上,和我说着上英语课的趣事。他告诉我,英语课上得了16颗星星,英语老师给了他三个贴贴纸……
离家还有一半路程时,儿子突然带点哭腔说:妈妈,我的裤子湿了。
正在开车的我,刚想脱口而出:为什么裤子会湿呢?
恰好前方红灯,我因减速停车等待,收住了即将要说出口的话。脑海中迅速浮现小时候自己因为玩水导致裤子湿了,被妈妈也问过:为什么裤子会湿?叫你不玩水你要玩,看,裤子湿了吧。
那时的我,慌乱不知如何是好,心里非常害怕,心里想着不过是不小心把裤子弄湿了,本来希望妈妈关心一下我,或者帮我换一下裤子,谁知道反而被骂。当时,委屈的我不知所措,哭了起来。
越哭反而越被骂。
现在,我当了妈妈,碰到同样的事,我才体会到,过去妈妈说那话的真正意义并不是不关心我,反而是太爱我,害怕我着凉生病,希望我能从这件事上找出错误,不再犯,希望我可以照顾好自己。
然而,我在孩提时,却听不出也体会不到妈妈的关心与爱。原因在于妈妈的提问方式上。妈妈用“为什么”让我听起来感觉到的更多是指责,其实“为什么”更多的是妈妈想了解事情的原委。
于是,我决定换一个方式和儿子沟通。记得林文采博士说过,当你满足对方的渴望,才能做到有效沟通。
我对儿子说:哇,裤子湿了,发生了什么吗?
儿子带着哭腔的回应我:裤子湿了。
我继续对儿子说:哦,那我来猜猜裤子发生了什么,是你尿尿了吗?
儿子说不是。
我:那发生了什么呢?我们车里没下雨呀,裤子是怎么湿的呢?
儿子略带哭腔的声音渐渐停下来了,似乎带着好奇,回应中夹带着一丝愉悦,用鼻腔应和我:嗯……
我:是不是裤子伤心了,哭啦?
儿子扑哧笑起来,主动回应我:是因为裤子从家里带来了雨,自己下起雨来了。
我:哇,裤子从家里带雨来了啊,裤子还聚集起了乌云,然后哗哗哗停不住下雨了是吗?
儿子笑得更大声了:是啊,裤子流好多眼泪了。
我:那裤子是高兴的眼泪还是伤心的眼泪?
儿子立马回复我:是高兴得激动的眼泪。
……
回到家后,儿子第一件事就是高兴地跑去告诉外婆:裤子湿了。然后,开开心心的换上干净的裤子。
从儿子湿了这件事上,我有三点体会。
关系比事情本身更重要。裤子湿了已经是不能改变的事实,与其纠结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还不如让孩子学会逆境中如何笑着面对。
爱要用对方感受得到的方式。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一定的,但作为孩子来说,并不一定感受得到。感受不到的爱,做太多爱对方的事,对方也不会领情。裤子湿了是事实,背后的本质,一是四岁孩子确实不知道怎么处理,需要大人帮助。二是孩子要的是家长对他本人的关心与关注。
很多父母不能理解自己辛苦在外面打拼,为孩子提供了良好的生活,可是孩子为什么那么叛逆,总是喜欢与父母唱反调,不理解父母,总做一些不好的行为,还总认为父母不爱自己。其实原因更多的就是因为父母用的方式是他们认为爱孩子的方式,而不是孩子感受得到的爱的方式。
说话需要技巧。很多爱的表达是因为我们说话按照自己习惯的方式表达,而不是按照对方愿意接受的方式表达。当然,我们习惯的方式没有错,当双方处于愉快的状态时,这种方式都能被大家接受。如果一方情绪不在平静状态的时候,那继续用这种自己习惯的方式来沟通,就容易让别人生起防备之心,情绪越不稳定的人越容易胡思乱想,严重可能导致行为偏激。
维系好关系,心理安抚有时比事实本身重要。千万不要用自己的方式一厢情愿地爱对方。情急之下,需要解决的不是问题,而是情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