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人玫瑰,手留余香
读《隐蔽着的意义-----<邮差先生>解读》有感
现代作家师陀写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抗日战争时期的一部小说,文本比较简短,但就是这简短的文本,我却感慨良多。
罗晓辉老师对这篇文章的解读很详细,文中的乡村生活平静恬淡,邮差先生同邻里温馨地对谈交往,小说叙述语调平缓,没有很强的故事性,在阳光温暖的午后,年老眼花平易近人而又有空余时间富足的邮差先生分发家家户户都书信,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是一种信任和善良,那欢悦在空气里的平淡和自乐。如果能真正洞察文本,我们就会发现《邮差先生》并不只是想展现出一个邮差的温良和小城的安宁和谐,它有一种让我们不易察觉到的深刻的东西。毕竟这篇文章是散文化小说,看似简短的文本,但主旨含蓄,不会让我们轻而易举地捕捉到。
罗老师说,深刻的,总是隐蔽着的。因此文本中隐蔽着点怎样的意义呢?我们又如何发现这些意义?
邮差先生是送信的人,其工作就是送信件,这提供了信息搜寻的基本范围。
第一,信件是怎样的信件?
第二,邮差先生送信时有些怎样的表现。这两个问题已经直接呈现在文本中,但,探究文本呈现这些信息都动机,却非易事,无论表达的动机多么隐蔽,手法多么曲折,作者都只能借助文本来表达,深刻的意蕴总是隐蔽着的,但无论多么隐蔽,它毕竟隐藏在文本里。
1,这是些怎样的信件邮差先生“手里拿着一大把信”,“各种各样的信”,这些信件中“最多的大概还是学生写给家长的信”,也有“在外地做生意”或“在外边当兵”的人写回来的信,这不难发现这个小这个与外部的世界不乏联系。可信件有一个共性:除了关于钱的来往,它们几乎都不传递关于外部世界的新信息。这样就可以看出,小城里的居民生活悠闲自在,邮差先生仅限送信,他们从不想了解外面的世界,貌似生活在陶潜笔下的“世外桃源”。
2,邮差先生送信时有些怎样的表现
(1)邮差先生不止是良善。“弄不清云南和甘肃的方位”,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这座小城看不到外面的新世界,缺乏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也缺乏对新的生活方式的想象力。“远到使人一生不想吃它们的大米饭或大头菜”,这就表明邮差感叹远方的来信,显示邮差先生寓居小城,未曾去过远方,所以他以为外部世界的生活跟自己一样,是吃小米饭或大头菜,由此可见,邮差先生属于保守派,缺乏想象力,从没想到过云南或甘肃更远的地方,没有兴趣和动力。
(2)邮差先生在路上所见所闻。其一,小城的环境 “如果碰见母猪带领着小猪,便从旁边绕过去”,这句就可以看出,小城不是一个现代诚实,还处于比较落后的状况,带着鲜明的农村气息。“邮差先生拿着信,顺了街道走下去,没有一辆车子阻碍他,没有一种声音教他分心”这就说明这座小城没有发达的工商业,连车子都没有,安静安宁,这个小城充其量是一个农民的聚居地。其二,贫穷与对钱的关注 通过邮差先生送的信件可以看出,学生家长收到要钱的信,老太太收到可能有钱的信,这些信件都是关于钱的,邮差、家长和老太太所关注的都是钱,这不难发现,这里的人们生活不是富足,还是比较贫穷落后,生存才是最重要的主题。其三,“爱开玩笑的小子” 这个“爱开玩笑的小子”明知没有他的信,也不想得到从外面寄来的信件,深挖这一点,就可以很容易看到,这座小城与外部世界是隔绝的。尽管如此,邮差先生对外部世界无知的满足感,因为文本结尾出有迹可循,邮差先生结束一天的送信过程,他对小城生活感到愉快和赞叹,由此可见,这个结尾意味深长,暗含着作者地中国社会难以改变的悲观预期和深刻洞察。
3,结论仅凭细读《邮差先生》所得到的信息,我们很容易看出小城的平静悠闲、祥和安宁、人际关系的友善和对生活节奏的舒缓,就远未触及文心,也就很难理解到师陀的用意,作者其实是试图勾勒一个封闭落后、对外部世界无知且缺乏想象力的中国社会图像。
其实,这篇小说虽没有太强大故事性,表现邮差先生常年如一日地这么工作这么送信,没有惊心动魄,以平凡的工作来表现他的人格魅力,但要想深刻入眼很难,入心更难。初看有种朦胧感,细看很有理趣。这让我禁不住想起了余秋雨先生的历史文化散文《信客》,信客这种职业在鸦片战争后,江浙一带农村的男人谋个营生,信客就是在这样年代下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职业。“做信客实在是一件苦差事”,“信客的生意不大,却很费脚力。如果交通方便也用不着信客了,信客常走的路太多七转八拐,换车调船,听他们说都要头晕”……余秋雨笔下两个信客的不同际遇及信客这个职业在民间最终消亡的故事,旨在赞扬信客任劳任怨、恪尽职守、诚信无私、洁身自好、善良厚道的美好品质。语言质朴典雅,精辟畅达,寓理性思考蕴含于感性描述之中,引人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