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天去市里,回来坐公车。
等车的时候就注意到一对老夫妻,两个人站着就有由内而外的气质,背挺腰直,衣着讲究。老爷爷穿着深卡其裤,暗格风衣,英伦风围巾,而且围的很细致,一顶红色贝雷帽,还留着长胡须,银白色是岁月的痕迹,老奶奶就更是值得一说,全身配色简单大方,乳白的毛毡帽,青衫绿的绒面大衣,藏蓝色阔腿裤和黑色小皮鞋,头发烫着很精致规整的小卷,忘了是否带了珍珠耳环。我只是看了他们的背影就惊叹这份对生活的坦诚和岁月的平和。
一般公车上车后在拥挤的人流中,岁数大的人都是慢慢的挪在前面让所有人看见自己蹒跚的步履。而老爷爷则不同,我正好在他后面,他径直走向最后,有人给他让座,礼貌但有气度的道谢,我想他年轻时肯定是儒雅而大气。
很多人被让座的时道谢过于"谄",不是说有多作态,而是那种略带急迫的音调让人觉得这座是"求"来的。
下车后和同行的朋友一起交流,其中一个坐到老奶奶旁边,她们在路上交流了一会儿,得知她已经快80了,很多细节不再赘述,但有两句话,她说,老年人不要倚老卖老,她还说,我们老年人能出来就能站着。
我是钦佩而赞叹的。
首先,独立
从很多方面看出这对夫妻的教养,家境也不会太差,在已过古稀的年纪作伴出行,不各种细琐小事唠叨子女,尽力而为。
上车后夫妻分开,各找地方,不是紧紧依靠,大家应该看过公车上的夫妻。所以他们这是空间,不仅是出行,相信生活中也是。
其次,克己
对自己约束,言行举止衣着外貌都是讲究,谈吐姿态竟显涵养。
车上很多老人在到站准备再开的时候急拍扶手栏杆大喊下车,或是缓慢的在人流中挪向车门,让拥挤更拥挤,给他们让出窄窄的小道。这样哪怕只坐了一站地的老人很多,先缓慢上车,拥挤中极慢坐下,再大体分两种,一昧的道谢,他们也痛恨自己的衰老,在大家的善意下放低了自己,或是直接坐下,不会说任何话,潜台词是,这是我应该的,我老我就得坐着。然后一站的车程已过大半,再小坐一会,到站后起身,在行车时喊着下车。
每每这时我总是感慨,他们的子女不体谅岁长体弱的父母;他们自己身为老年人不自知,在很多时候真是放大了岁数的弊端,但这真与年龄无关的;他们在满面皱纹,头发花白的年纪,出行还要选择并不便捷的公车,要等车,下车还要再走上几百米或是更多,当然也许还要提着菜或是自己的小马扎。我这时总想,我不会让我的父母有这样的老年生活,自己也绝不要过这样的生活,仅此而已。
这对老夫妻其实是老年人出行的正确打开方式,有还算硬朗的体魄哪怕高龄,有气度涵养兼具更显雅致。
很多时候是害怕衰老的,衰态而老弱,若没有精气神就更感觉在走向人生终点。我们说了太多岁月的坏话,念它无情嗔它无意,不顾及数十年相伴的情分。其实何必呢,岁月留下它走过的踪影,我们也可以给它留下我们的痕迹,眼里透几分风致韵味还有故事,提醒过往的人自己曾经的光景满是温柔,这样也不错。
岁月轻缓,我们慢慢老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