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前,课外书大多用来消磨时间,捎带拓展一下自己的视野,有时也是缓解学业压力的良药。本科阶段,课外书更多是根据各种书单走,背后起支撑的是兴趣与经典的品牌效应。研究生时期,受限于精力与现实需求,更多的是出去某方面的目的,有选择性的进行阅读。
大学之前,高中与初中阶段又有不同,但主要都是用来打发时间,或者缓解压力。
初中能够接触到的课外书比较少,现在还有印象就是《四大名捕》,电视剧喂的比书多。其次,就是到大姨家《读者》和《意林》看的比较多。
高中进城之后,最开始看到城里同学在看《夏至未至》和《悲伤逆流成河》,自己曾借过来翻了几页,就知道这不是自己的菜。《易中天品三国》是自己用两个下午看完的,易先生透过复杂精彩的人物总结的“洞察人性,洞悉人心”让人印象深刻。
学校周围书店较多,每个周六周日的下午,当别人用网络游戏或者运动再或者女朋友缓解压力时,我选择了最为忠实的朋友—书籍。各种杂志,各类小说,中外名人传记。杂志相较于从前,又扩展到了《青年文摘》、《特别关注》、《思维与智慧》、和《舰船知识》。小说除了武侠《怪侠古三少》(不确定名字了),当然会看一些具有不可描述内容的中短篇小说咯,其中著名的《白鹿原》看到男主接连克死几个媳妇,也就看不下去了。无意中看到的《狼图腾》,让自己对所处的陕豫鄂交界地带,似乎什么文化也没有,感到有点儿失望。同时,也为自己大学选择一个民风彪悍的地方埋下了伏笔。此外,对草原狼所展现的精神与智慧十分钦佩,这种精神力量帮我面对了高中无数次模考失利后的失落与惆怅。传记似乎翻过《我的奋斗》,大略明白希特勒也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明证。再一个就是一位叫曾国藩的人,给自己的印象是这人了不起:挽狂澜于既倒。
进大学之前,就明确要多读点儿书,可是没什么实用的目标。文史哲都有涉猎,经管类也有阅读,还有不知分类的有趣书籍。
文学书方面,第一天就买了精装版的《红楼梦》,奈何翻了几页就没办法看下去,只能束之高阁。阅读《穆斯林的葬礼》,触动了我对婚姻与爱情的思考;因为浅薄,对余华的《活着》反而没有什么太多感觉;也许离现实更近一点,对阎连科的《炸裂志》和余华的《第七天》,反而觉得很是过瘾痛快。非常经典的《情人》反而没有带给我什么思考,名著《唐璜》看不了几页也没了兴趣。而经典《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给了自己当初面对大学生活中挫折的勇气。
历史方面,所看都不是非常学术的历史书。曾经通宵的看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儿》,精彩的故事,风趣的叙述,睿智的分析,让人甚是欢喜。然而,最有价值的体验是感受到皇帝轮流做,但几乎都是一个尿性。寄希望于一次变革,就能达到理想的地步是不可能的,渐进式的改革也许对平民是最有利的。此外,也借阅过杨天石的《探寻真实的蒋介石》,始于对蒋的好奇,终于钦佩蒋的苦力支撑。偶然知道高华的《红太阳》,也曾翻过几页,也许很接近真相,但是自己依旧不太感兴趣,因为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如此,人在江湖很难逃脱那个套路。
哲学的话,据说智商不够是看不懂的,因有自知之明,就挑了通俗的《道德情操论》看了看,可惜现在已经没有太多印象了。手头也有《道德经》和《论语》,但是一直翻不下去。反而对《明朝那些事儿》中所说的王阳明比较感兴趣,实际上也还不太明白何为心学?只是龙场悟道,知行合一的观点更加深入我心。
经管类书籍,因对管理感兴趣。就借阅了彼得德鲁克关于管理方面的书籍,奈何现在脑袋里似乎也没有什么痕迹了。而吴晓波的《历代经济改革得失》让自己对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集权与分权的处理有了一个认识,平衡好这两点是不容易的,但是又必须要处理好。而其基于分税制改革的背景描述,以及现行中央与地方在公共基础建设上的全责介绍,让自己理解现行政府的土地经济成为可能。
在这个过程中,我渐渐习惯于通过其它不知分类的杂书来获得自己的读书清单,例如通过《贰时代》让自己去搜索《探寻真实的蒋介石》,包括后面由《三十六大》来看唐诗宋词、《曾文正公嘉言钞》、《战天京》和《西游记》。这种阅读体验告诉我文字能有画面表达不到位的心理描写,有其精彩的语言。
研究生阶段,蓦然回首,发现自己也算读了一些书,可是还是有很多问题自己不能理解。并且很多书读过之后,一段时间过去了,脑袋几乎没有印迹,鉴于此开始强迫自己做读书笔记。
基于即将完全步入社会,需要理解社会。读过曾仕强的《解读中国人》三部曲,可是自己仍旧书生意气。阅读吴晓波的《大败局》,让自己对政商关系的重要性,对于企业经营的复杂性,对于个人性格的局限性,透过失败的案例有了一点认识。也断断续续的阅读了《全球通史》,加深了自己对技术变革与社会制度变革即所谓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理解。而《乡关何处》和《一百年的漂泊》让自己感动个体面对时代变革的无力与个体在时代巨变过程中的执著与奋斗。《我的应许之地:以色列的悲情与荣耀》和《绝望锻炼了我》,前者让我敬佩以色列人的直面问题的勇气与坦诚,对巴以问题的复杂性有点儿具体的概念;后者让我对朴槿惠的坚强与悲剧命运深表同情,现实世界的斗争就是如此残酷。
出于想将自我管理好的目的。从《番茄工作法》中寻求提高自己效率的方法,通过关注自己的时间流失方向,深彻发现有效工作时间占比是如此的小。随后《稀缺》启示我:自我管理更重要的是管理自己的“带宽”,真正将能力有限这句话落到实处。《如何高效率的学习》让自己明白差距不仅来源于习惯,更可能是学习方法的差异造成的,尽管现在不需要再追求分数,但掌握高效的学习方法还是有助于应对高节奏的社会的。
进入社会免不了要开口讲话,会讲话是一项很重要的能力,此外能够写材料也是非常好的。基于此,《蔡康永的说话之道》提出的“心中要有他人”观点,对于自己这种以直自居的人,是大有帮助的,并且要相信通过训练是可以提高的。此外,《演讲的力量》中提到的许多具体的方法,也同样是需要进行实践,才会真正的内化为自己的能力。至于写作,《金字塔原理》主讲的商务写作方法,也是很有用的。但是所有的这些观点与方法,自己必须在实际中试着去应用,才可以真的提高自己相关方面的能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