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宝琴从小跟着父亲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古迹。一次,她写了十首怀古诗给众人看。前八首都是真人真事,后两首却是写的蒲东寺和梅花观,是传说中《西厢记》和《牡丹亭》的古迹。
众人看了,都称奇道妙。宝钗先说道:“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黛玉忙拦道:“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这两首虽于史鉴上无考,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两本戏也没有见过不成?那三岁孩子也知道,何况咱们?”探春便道:“这话正是了。”李纨又道:“况且他原是到过这个地方的……如今这两首虽无考,凡说书唱戏,甚至于求的签上皆有注批,老小男女,俗语口头,人人皆知皆说的。况且又并不是看了‘西厢’‘牡丹’的词曲,怕看了邪书。这竟无妨,只管留着。”
这里就有了个疑问:为什么看戏没关系,读戏文就是邪书呢?
红楼梦里的大小节日生日是必要看戏的,什么“游园”、“惊梦”、“拷红”……都是《牡丹亭》、《西厢记》里的折子戏。老老小小都爱看,也没有任何忌讳。
可是,《牡丹亭》、《西厢记》的话本,在当时是禁书。宝黛共读西厢,是偷着读的,被人发现是要挨打的;黛玉行酒令的时候说了几句西厢记里面的诗,被宝钗背后劝诫。那么牙尖嘴利的林妹妹也就老老实实地挨说。和大家聊天,都争相表白:“我们也不大懂得”,“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
为什么看戏可以,读书不行呢?我认为,原因有三:
一是唱的戏文有删节,太露骨的就略过了。
二是当时没字幕,旋律优美,观众也不太清楚到底是什么词。(宝钗曾给宝玉详解过《鲁智深醉打山门》的戏词,说明宝玉“白听了几年的戏”)
三是演员的唱念做打,有效地吸引了观众大部分的注意力,对唱词就没那么注意了。
所以,看戏只是看了个大概齐,不像看书,可以看的完完整整,反复推敲。
……
我正在同步看权游的书和剧。深有感触。电视剧里删减了很多色情暴力的情节,也删减了很多相对来说不重要的戏份。而且观众的注意力会聚焦在宏大的场面和人物的颜值上,容易忽略一闪而过的人物的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看完书再来看剧,会觉得和原著相比,电视剧相当寡淡,只是在排列主要情节的流水账。
说句题外话,虽然刚看了第一卷的一半,可能下结论为时太早。我可太喜欢小恶魔那个侏儒了。有脑子,有魄力,有胸襟,能忍辱负重,能洞察人心……原来看剧的时候没这感觉,都是颜值惹的祸。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