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那么多人,喜欢看电影?那是因为,书中的故事升级到电影中的故事,里面有我们未曾经历的人生,这些故事中,有我们不曾体验过的悲欢离合。因此故事是一种人生体验与精神的千万种延伸。而所有的好故事都是整个人类的故事,讲述了一系列人类共同面对的情况:出生、成长、学习、奋斗,还有死亡。 好莱坞编剧导师——罗伯特·麦基说:“我们都是人类,都经历着同样根本的人类难题,提出同样根本的人类疑惑,生活在不断缩减的时间阴影之下。《故事》所论述的即是那些超越了所有社会和历史的叙事艺术……”
要知道故事之魅藏于故事中:故事说得好,不只是告诉听众某人生命中发生了什么,更让他们感受到另个人的生命体验;即是一种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分享的经验。每个人都是一个故事,这种故事有相似度,甚至相似度很大,但完全一样的却没有。故事无非就是另一个人生,因人改变不了出生,但可以改变自己的人生,但你再怎么改变,你依旧会对另一种人生感到渴望。如电影里的故事是一个微缩的人世间,是一个真实的众生相,极乐极苦,都可以被包容,被呈现。故事反映,就像是一个穿越而来的平行宇宙,满足我们内心的探索欲,也告诉人们,保持平静的内心,因为生而为人,有人同行。很多故事,都带有教化的意味,总会告诉人们,不怕苦和难,也不怕地位低,只要够努力,就能够逆袭,等来自己人生的转折。
故事就如同是无数种美食,有人喜欢甜的,有人喜欢辣的......当然,也有人会讨厌苦的。令人笑泪交织的喜剧外壳下包含了一份真挚的情感,诙谐幽默的情节设计、走心动人的情感内核无一不牵动着观众们的内心,从而引发了对于故事多样看点的好奇。如同鲁迅先生名言: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了给人看。那么:喜剧,就是把凄凉的东西包装起来令人品。
对于一个故事,作者与观者始终同是一个全知全能的上帝视角,然两者又像捉迷藏,前者极力曲折悬念吊着,精彩不到时候不撒手;后者猜剧情的走向,预知接下来要发生的事情,这种对剧情的预判不断得到印证的掌控感,这是一种现实中,不常出现的快感,这些都会让观者得到愉悦,人在开心快乐的时候大脑是会产生多巴胺的。而观影时,即便是在现实中懦弱、胆小、谨慎的人,也能在故事塑造的环境中,把自己投射成主人公英雄的模样,进入到主人公的世界,跟着他去实现理想自我,体验那种战胜了苦难之后的满足感、价值感。正如《电影观众学》有过这样表述:“在观影情绪的发展高潮和欢畅宣泄阶段,有时观众可能获得一种高峰体验,这个时候观众在幻觉中,觉得自己像主人公那样的勇敢、智慧……”
其上谈故事观者较多,接下来说说作者怎样创作故事。虽然故事不一定要写作,口口相传的故事也很多,但可以用嘴巴说出来的事儿也很多很多,为什么有的只是一件事儿,而有的则成为故事呢?这就涉及一个新的原理,即称之为事件繁殖力,好比是说:故事可以在众口相传的过程里自我繁殖,生成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新的故事。新的故事里都包藏着一个原始的自我复制种子。具有繁殖力的事件就成为更多事件的母体,亦称"文学原型"。结论1:故事是人类历史上被语言加工过的特殊事件,特殊之处就在于它可以不断加工,持续加工,深入加工,反复加工。结论2:正因为这样,加工故事的技能发展为一门极其特殊的艺术,这就是文学艺术。还有另指故事是已经发生的事。而已经发生的事当然也很多很多,故事和回忆的区别就在这里产生:回忆是凭借大脑即可完成的部分,而故事则必须用嘴巴说出来,经过大脑和语言的双重加工。所以,作者必须对这个最庞大复杂的课题有深刻精确的理解,作者承载着去追寻现实,尽最大能力去挖掘出混乱人生的真谛;还要能把自己的理解转化为故事。因此,对于故事本身以及对观众的负责,对大部分作者来说,这可能是最大的挑战。
课本教学:1、故事的主题,和故事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2、故事的结构:起、承、转、合。即:激励事件、发展、危机、高潮、结局。
(1)激励事件:故事的开端往往是一段初始场景,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环境、主人公和他的家庭成员。
(2)发展(纠葛):激励事件发生后,故事就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不断叠加和增强的冲突中,故事的危机逐渐加强,直到最高点。主人公的意志和真相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磨炼和揭示。故事决不能退缩力度或性质更弱的动作中去,而必须向着逐渐增加的难度和危机进发。
正是:最好的留到最后,最难的也留到最后。
(3)危机:危机和高潮往往相伴而生。危机是故事的必备场景,从激励事件开始,观众就一直等待着这一时刻的到来。危机时刻往往是很难两两决择,正是在这一选择过程中体现了人物的本质和真相,也揭示了故事的最大价值。
(4)高潮:危机和高潮往往发生在故事的最后时刻,并且相伴而生,有时是在故事的四分之三处或四幕故事中第三幕的结尾时刻,也有极少数故事在危机和高潮后戛然而止。危机中孕育着高潮,高潮诞生于危机中的选择。高潮体现了故事中最重大的价值。
(5)结局:随着故事到达危机和高潮,便也逐渐接近了尾声。观众在高潮中已经预料到了结局的端倪,但还是需要一些情节上的交代,以满足观众对故事结尾的期待。或者有一些逻辑上还没有澄清或需要说明的内容要在结局完成。结局有时也展示高潮带来的影响和余波。
下面来了解好莱坞最新写作观念——搭桥式:
经典好莱坞电影生产要经过的几十道工序:引领时尚潮流首先由制片人提出拍片意图,交编剧部门编造故事,确定情节,再到“噱头部”增添笑料,补充滑稽场面、次要情节,然后便到专门设计对话的部门写出对话。剧本定稿后,交由总导演分配给负责各个场面的分导演,安排协调调度……
此类电影的创作并完成,并不像一幅画作或小说往往由一个人独自构思创作而成,而是一个集体进行的项目。它的电影是线性叙事的,故事结构必须很严密,要严丝合缝才行。就像搭桥建筑师式的编辑们。知道盖一座桥并不是从河的一边垒到另一边,而是先垒起中间承重的桥墩,再搭两边桥板。好莱坞的“工程师”们结构剧本也同样不是由头写到尾的,而是先找到图中所示的“动机”和“目标”两个桥墩。从这里开始建立全剧的叙事结构。第一个桥墩是故事的进入点,“工程师”们冥想苦思的是找到怎样一个“意外”造成故事进入。在第一个桥墩首先他们要解决的是主人公的动机问题。在经典好莱坞影片的叙事中,主要由心理因素引发的剧情因果链几乎是所有叙事事件的动机。第二个桥墩在全剧的高潮,这里是主人公的目标所在。只有把这两个部分扎扎实实地想明白,看透了,结结实实垒起来,才可以由此而开始铺展桥面。这就是“搭桥法”的核心之所在。这个方法虽然匠气,但对于结构一部经典叙事的好莱坞影片又是很实用的办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