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8日,由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中国教育智库网主办,教育部华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承办,深圳市坪山区中山小学、未来课程智库协办的第三届学校(基础教育)创新发展研讨会深圳站继续进行。习性教育分会场在坪山区成立后建设的第一个现代化公办小学中山小学举行。
国家教育部原基础教育司王文湛司长、原吉林省教育厅孙鹤娟副厅长、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希武副院长、广东省基础教育与信息化研究院林君芬副院长、广东省教育研究院教学教材研究室谢绍熺副主任、中山大学葛洪教授、深圳大学文学院汤奇云教授、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王建平主任、未来课程研究院周昊天秘书长等嘉宾与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中小学校长、骨干教师以及家长代表参加了本届研讨会。
校园风采
上午8时起,参会嘉宾陆续到场,在学校礼仪队的引导下参观校园环境,了解学校概况及对联文化,并欣赏中山小学教学成果展和师生作品展。
活动伊始,学校推出习性教育“习文”课程示范课,“天地格”写字法研发者刘奈向与会嘉宾展示了一节面向二年级学生的天地格写字指导课。刘奈老师的书法课程将传统文化与习性教育融合在一起,以“习性准备-习性助学-多维习得”的模式展开,充分展现学生良好习性促进有效学习的特点。
领导致辞
深圳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潘希武副院长为本次活动致辞。他说,当前深圳市正在按照习总书记在视察广东深圳时提出的朝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方向前进,努力创建社会主义现代化教育强国的城市范本,这是深圳这座城市的探索。在这个创新的时代我们需要有所坚守,有所传承,习性教育正是这样一种探索,希望在场来宾可以在接下来的探讨中获得思考,有所启发,有所收获。
随后,深圳市坪山区教育局副局长戢焕兵同志代表坪山区教育局进行讲话,期待能够借助本次活动抛砖引玉,得到与会专家学者对坪山教育发展的精准把脉和高位引领,书写坪山教育跨越发展的新篇章。
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原司长、国家副总督学王文湛教授做了主题为《学习全教会,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专题报告。王文湛教授传达了今年全国教育大会的精神和内容,并指出学校的文化建设既有硬件又要有软件。硬件指办学条件,软件是指办学理念、校风、学风、老师。硬件软件都重要,软件更重要。校长要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共同努力把校园文化搞好,建设良好的校园环境。
在40分钟的报告中,已经81岁高龄的王文湛教授精神矍铄,脱稿而出,引经据典,风趣幽默,现场掌声不断。
中山小学是如何将文化自信落实到习性教育中,从而实现教育创新的?中山小学校长、习性教育提出者和倡导者曾宇宁围绕此问题向在场来宾做了主题为《习性教育理论与实践探索》的专题报告。
在报告中,他始终强调“文化自信”,表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中国文化源于自然、顺应自然,既有刚健创新的一面,也有柔顺和美的一面。这也是习性教育的文化根源。曾校长从文化背景、哲学内涵、数学模型等多个角度阐释了习性教育理论基础:“无善无恶人之性,有善有恶主因习。环境育人要重视,立德树人可六习”。“六习”指的是习体、习礼、习文、习艺、习慧、习志。
深圳大学文学院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汤奇云教授在主题为《实施国学教育,补齐情感教育的短板》的专题讲座上与来宾共同探讨当代基础教育为什么要加强文化教育,特别是传统文化教育内在的原理。
他说,实施传统文化教育会让学校成为爱的道场,教育学生做事要有情理,做人要讲道义,做事要讲情理,这种基于人的情感培养的文化教育会让学生成为最有责任感的人。但是没有情感教育就没有责任感教育,因此传统文化教育应该回到情感教育上。
成立仪式
最后,进行了“习性教育学校共同体”的授牌仪式。以此次活动为契机,11学校加入了由教育部华南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广东教育学会课程与教学论专业委员会、未来课程智库与坪山区中山小学共同筹建的“习性教育学校共同体”。未来,共同体成员学校将共研、共建、共享习性教育的优质课程、课程体系和教师培养模式等教育资源,为教育改革创新探索更多可能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