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发明了数码相机,同时又拒绝了数码相机的柯达宣告破产,就在柯达关门大吉的这段时间,营业近三年,员工仅13人的创业公司Instagram(Instagram这个名字源自于Instamatic,是柯达从1963年便开始销售的一个低价便携傻瓜相机的系列名。这个系列是如此的受欢迎直至1988年其最后一款型号仍在销售。)被Facebook以10亿美元收购了。讽刺的是此时柯达仍然保有数码摄影的版权。
突破线性魔咒,打造指数型成长曲线近几年像柯达到Instagram这样的产业变革并非个案,如尼康等实体设备公司的照相机正在被智能手机上的摄像头取代;地图制造商被麦哲伦GPS取代,而后者又由手机中的传感器取代;最熟悉的莫过于传统的零售商场正在逐步被像阿里巴巴这样的电子商务巨头所取代。行业环境正在你熟睡的时候以一种闪电战的方式改变着一切,很多企业如印尼海啸时嬉戏在沙滩上的人们,还来不及反应已经被活活的拍死在了沙滩上。面对如此残酷的现实,传统企业、创业企业以及个人都应该仔细思考一下那些在短时间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崛起的企业里面的特殊逻辑,并反思一下过去企业经营的实践搬到了今天为什么不灵?
几千年来,企业惯用的做法是在一定的法律限制的前提下开发产品并出售产品的稀缺性,如果你经营的产品不够稀缺,那么即使是人为的策划,也要打造一个稀缺性出来,占据一个第一或者唯一。然而,在信息范式、互联网和计算机的持续加速推动下,时代的自我组织方式发生了一个根本性的转折:新的现实并不是销售稀缺性而是专注于挖掘富足性。我们亲眼目睹了很多产业由原来的稀缺转变为供过于求,手机、报纸、音乐、图书、计算机等,按照传统的模式唯有不断进行产品创新,挖掘稀缺性才能突出重围,找到蓝海。然而,残酷的现实是,按照传统模式,一个产品从开发到问世,至少三年的漫长的历程面对飞速发展的互联网环境,导致的结果只有一个:与机会一次次的插肩而过。技术侥幸抓住机会,飞速发展的技术很快使现有的稀缺(供不应求)变得富足(供过于求)。那怎么办呢?答案:打造一个指数型组织(EXO).转换思维,充分挖掘富足性。纵观近几年短时间内迅速崛起的企业,无不是充分利用了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思维、共享思维。Airbnb通过挖掘多余卧室的富足性;滴滴通过挖掘汽车闲置时间的富足性;Waze通过挖掘个人手机传感器的富足性等。而充分利用富足性打造出来的指数型组织并不拥有资产或者劳动力,也不会依赖于这些资产寻求利润的增长,而是利用外部资源(别人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们只需要维护较小规模的核心员工和设备,当业务急剧变化时就能以极大的灵活性做出应对。他们招揽大量的顾客,从产品设计到应用开发的方方面面都积极地利用离线和在线的资源,他们附着在现有和新生的基础设施上,而不是想方设法去拥有他们。大众点评就是一个非常好的例子,他充分利用了现有的顾客对产品的评价,随时根据顾客的需要更新产品,并作出贴心的服务。我们相信,指数型组织将会在大多数行业里战胜传统的线性组织。因为他们更擅长利用基于信息的外部因素,而传统的机构是与信息无缘的。利用信息这一特长让指数型组织有能力比线性的对手成长的更快、甚至开的不可思议,并呈螺旋式上升趋势。(细节内容推荐阅读伊斯梅尔的《指数型组织》)
突破线性魔咒,打造指数型成长曲线而对于身处信息时代的个人来说,面临快速裂变、并急速过时的知识更迭,能做的只有急速奔跑,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呈指数型曲线成长,而不仅仅是线性成长。指数的一般形式是:y=a^x,y是输出,y的大小取决于a和x,也就是说,你若想让自己快速成长,不断地使y变大,首先要不断地学习前沿知识,让a足够大;同时,不断地接受挑战性的工作,在不同的工作,不同行业间反复尝试、积累经验,并及时将不同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进行萃取、升华,并形成自己的个人成长手册,使x不断变大,使a和x同时变大才可能引领时代潮流,否则,你妄想着通过大学学到的那点知识应付社会,那么我只能告诉你,你还没有毕业呢,你学的知识已经过时了。另一种悲剧是,你在大学学的知识本身就是过时的。当你的思维是线性的,行为是线性的,而且衡量世界的方法也是线性的的时候,你人生便不由自主地走向线性的结局。(细节内容推荐阅读田俊国的《赋能领导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