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也是不容易,人心就该越温暖。
因学业、科研、岗位、社交、置业等方面缘故,人都有经历很多所谓“社会性”的事情。有顺心,也有不如意。工作之前,听过很多人讲“成人的世界不友善”,或用稍微中性的词描述就是“冷漠”。当然,更多的说法是“成年人很累”。因为这些说辞的传播和共鸣,我们也就潜意识地认为成人的世界里存在着各种不幸。
真的是这样么?
针对社会上的各种遭遇,从亲朋好友、陌生人、网络书籍里得来的解决办法大都是“凡事靠自己”。请把眼泪往肚子里咽,找个角落独自悲伤,找不同途径分散注意力——总之,“不要轻易和别人倾诉”——因为我们已经是成年人,需要自己承担,不能让别人看不起,你要显露出总是坚强的模样,避免别有用心的人趁虚而入。
必须要这样么?
图:电影《天气预报员》片段特别是中青年,被描述成了上老下小外加房贷升职等因素的典型受压代表,不敢想象丢工作、丢面子、丢健康的任一处境。无形中编织了一张“成年人自强不息”的气氛的网,别人会觉得他们了不起,甚至是应该的,撑得起他们的世界。然而,这张无形的网是那么沉重,为何就不能允许他们停下脚步休息一下呢?
通过很多媒介载体的影响,很多青年也不得不提前做“心理准备”,再从成功学的角度进行“要加把劲才能如何”之类的自我心理暗示,恨不得天天熬夜加班,拼命挣钱,迅速积淀未来几年的经济基础,避免陷入可能的中年物质危机和精神危机。
这似乎剥夺了成年人可以生气、表达、倾诉,乃至哭泣的权利。不允许懦弱,只能戴着面具、默默承受、逆来顺受。一旦被别人看到服软就会被认定“能力有问题”、“不是个男人”,甚至被边缘化,美名其曰如同自然世界的“弱肉强食法则”。所以,社会上出现了很多希望“超越自己”、“不能懈怠”、“停下就会落后”等等声音。然后,进一步导致成年人的压力,失落、伤心和寂寞,再进一步影响到尚未踏入社会的未成年人。
应该清楚地认识,不健康的情绪积攒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负能量就可能导致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当然,一般都不会是好的事情。
总是存在这样的矛盾:一方面,我们总在强调人生不易,请善待周边的人,更多理解、宽容和帮助;另一方面,也在不断地讲社会就是这样子,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不要打扰别人,表现出不能靠谁的冷漠。
我承认,要在社会里生存下去就要适应它的生存法则。但我更认同,要在社会里很好地生活下去就要努力引导和参与构建良好的社会环境,而不是一味地提出问题而不解决问题,寻找各种借口推脱、逃避和旁观。
图:熬夜加班的背后并不是敬业感动 ,藏着多少辛酸社会是什么样子?请不要提前设定准印象。
社会在不断变化和进步,每个人的性格、能力和遭遇又不同,那么每个人的感受就不会一样。这个问题,不必过度相信媒介载体的信息,也不必把经历感受告诉周围和后辈,他们需要亲身体验才有意义。你的阅历并不能说明别人就一定会走上相同道路。
孩子会在成人的影响下长大成人,成人会向孩子传递他们的阅历。无论谁的世界,都需要分享和分担,抛掉那些假想的设定,不传播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故事,调查后再去发言,这才有助于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
硕士毕业前所有人都告诉我说“社会并没那么友善”,其实在工作岗位的这几年,亲身经历告诉我,公司领导和同事们都很好处,并没有网络上说的可怕。如果提前假设,心理暗示就起到了作用,实际情况就或多或少地会朝那个方向发展。
图3. 职场光辉,万家灯火并不是非成人的世界就一定美好,也并不是成人的世界就一定不美好。社会是融合的整体,需要更多的理解、包容、鼓励和关爱,慢慢地把积极的情绪渗透给你接触过的人,包括我们的后辈。只要每个人都这样想,人性中潜在的懦弱和恶性就会提前被自身善化掉,更加助益于社会的进步。
当你身边有这样的亲人和朋友,请不要再用“生活经验”去说服对方,也不要用名人的“成功经历”去激励对方。寻求更好生活的过程已经疲惫不堪,请允许他们的诉求和此刻的软弱。在需要你的时候不远离旁观就好,他们就不会孤单,也就不会独自硬扛承担。此刻,Ta最需要的是找个值得信任的人倾诉衷肠,陪伴、慰藉和鼓励。
他们,有脆弱的时候。
你呢,不也是一样吗?
毕淑敏老师说,如果你愤怒,你就呐喊。如果你哀伤,你就哭泣。如果你热爱,你就表达。如果你喜欢,你就追求。社会不是只有成年人,还有孩子、老人,他们的生活也存在着不少客观问题。所以,请不要放大成年人世界的负面,我们需要正能量。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图:我们的城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