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王小波的《关于格调》。
此文是在辩驳对自己写的《黄金时代》的批评言论。引用了孟子的“礼比色重,正如金比草重”,从而分析礼与色的关系的种种说法。王小波笔下的格调意指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关系,说白了,就是格调问题关乎人,是高大全的人还是真实的食色性也的人。
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性越来越被重视,此时的格调已经不再是艺术性与政治性的博弈了,而是低俗与高雅、负能量与正能量之争。随便打开一个阅读平台,上面的小说只需看题目就知道格调如何;走进书店,格调不高的青春小说、漫画读物、教辅试卷等琳琅满目。真为下一代的阅读素养、审美品位、道德修养担忧!
一个时代的格调代表了一个时代的主要诉求,比如六七十年代的政治、八九十年代的改革开放、二十世纪以来的物质利益等等。一个人的格调映衬了他的成长经历,它和学识没有直接关系,和出身没有必要关系,和他经历了什么以及从经历中解读了什么有关。而相同的经历很有可能被不同的人产生出不同的解读,所以,归根结底,经历与解读力都是环境造就的。想有高格调,就要有适宜的环境。就比如最近热播的《知否知否》,同样的盛家子女,不同的抚养人养出的孩子格调就不一样。
格调,实在是一个既要必然过程、也需偶然机缘才能造就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