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德鲁克是现代管理的一位宗师级人物,正因为他的努力,管理才成为一门可以研究的学科,而不是少数人的智慧或艺术。在阅读他的著作时,他的很多著作都是在50年前写的,研究的正是很多企业现代化过程中,遇到的管理问题和形成的管理成果,我国目前正处于经济结构转型的大浪潮中,很多企业都不得不进行技术结构升级,公司管理人员在应对市场不确定性的同时,痛苦的发现很多优秀的员工,却正在考虑跳槽换工作,而且这部分员工虽与某些个别企业相比薪酬较低,但在本公司环境和薪酬体质下,属于优待级别;而相比较而言很多表现一般的员工,却可以长久的在公司待下去,这种劣币淘汰良币的现象,引起了很多争议,但朋友圈转发中,隐隐约约有一种态度占据了主导地位:忠诚由于能力,态度决定一切。
作为一名涉世不深的职场新人,我们没有站在总经理的位置全盘考虑问题的经验,每个公司都有自己的问题,仿佛为所有的管理问题推脱了责任,但在阅读大师的书籍时,对自己了解过的几个企业进行对比,发现总有一些地方是违背书里写的管理原则的,比如关于道德素养。
任何企业都不会把忠诚写在自己的公司管理制度里,但在管理过程中,几乎都祈祷员工能用忠诚自律,选择和公司一起迎接接下来的困难。但事以愿违,除了少数提拔的员工,其他优秀的员工多数选择了离职。以Z公司来说,Z公司刚刚在天津成立了办事处,总经理人品技术能力绝佳,有10多年管理部门能力,事业处刚刚成立之初,来者皆慕名而来的技术骨干,虽刚成立,但快速得到了公司总部和客户的认可。后来人越来越多,需要根据业务类型划分部门,有部门自然需要部门经理。总经理陆续为A部门和B部门招聘了两个部门经理,好巧不巧,总经理、技术骨干、新招的部门经理之前都在同一单位工作过。A部门经理在之前单位的口碑一般,之前担任总工一职,跳槽过来想大展拳脚一番;B部门经理在前单位口碑就不错,之前是基层的分区经理。A部门承接传统业务,人数多,业务熟;B部门开拓新业务领域,人数少,但包括部门经理和治下员工都面临着知识转型,在这种情况下,公司给高薪招聘了几个技术总工。
一年后,A部门和B部门都面临优秀员工流失问题。但问题的原因和严重性截然不同,A部门的员工都考虑换工作,原因很简单:经理不行,合作太困难,商务开展较慢,薪酬(项目分成制)没有达到预期;问到假如换掉部门经理,你还会考虑离职么?回答是:当然不会,至少还可以再等等。
B部门一年的项目皆没有落地,收入惨淡自不必说,每个人都以收入无法保证作为自己正当的离职理由,但实际上,觉得项目无法落地主要是方案太虚人员安排不合理等问题,对未来项目的前途持悲观态度的员工离开了公司。
彼得·德鲁克在书中明确说到,提拔管理人员,人诚实正直是对管理者的绝对要求,是管理者原本就需具备的特质,不能期待他升上管理职位后才培养这个这种特质。诚实正直与忠诚可是截然不同的两个道德素养,作为提拔管理人员的道德原则,在管理实务中,会遭遇截然不同的结果,以上述例子来讲,A部门的任命对于整个公司来说,是士气致命性的影响,你认命一个错误的部门经理,会引起他们的疑惑、失望和不信任。而忠诚的原则往往会导致的结果是“任人为亲”、“任人为长”,在上述例子中,总经理任命的A部门经理是他之前的老部下,只从技术能力考虑,却没有考的道德素养的因素;而在另外一些公司中,公司领导总是以“只要你为公司作出贡献,公司是不会亏待你的”等等理由,升职了一个并不恰当的老员工作为部门经理,经理碌碌无为,除了来公司时间久,特别了解总经理脾性外,很难找到其他被任命的理由。
不重视道德素养或重视“忠诚”的部门,短时间内将一个特别有生命和战斗力的部门,变成一个乌烟瘴气勾心斗角的地方,这种士气低落往往会被不错的市场收入所掩盖(因为客户信息的滞后性,根据部门以往的口碑,继续能接到大量业务,而大批骨干的离职,导致这一年的经营成本有所下降,质量的下降将引起客户的不满,市场面临减额),而再往后走,部门经理则将客户的不满归咎于骨干的不忠诚,于是在部门经理的建议下,公司又花大力气招聘项目人员,不管招聘是否顺利,部门终将失去一部分市场,锐气骤减,人心散漫。
重要的事情,应该再说一遍:诚实正直是对管理者的绝对要求,是一切管理开展的前提!
受教了。
网友评论